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理解“对话”的真谛

理解“对话”的真谛

2016年05月10日 08:34:31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69909 作者:赵晓丹

——读戴维·伯姆《论对话》有感 

“对话”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大到国与国的政治斡旋,经济上的贸易洽谈,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对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积极有效的对话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加强人际交流沟通的一剂良方,而对话的缺失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目前国外对对话理论的关注不断升温,国内学者积极将对话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期盼通过实施有效的对话改革教育、优化教学、改善师生关系

戴维·伯姆的《论对话》堪称对话理论的经典,为人们深入理解对话理论,纠正对话 错误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全书的论述精彩纷呈,一步步将我们引入“对话”深处。

感悟一:对话应该倡导真正民主、平等的教学

戴维·伯姆认为,对话是与“讨论”、“辩论”相对立的词。当每个人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时,人们就通过讨论或辩论来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的观点占上风乃至取胜。而对话则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人试图去赢,人们通过对话来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1] “人人都是胜者”的概念,揭示了对话的真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也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更加关注寻求教学中“对话”,课堂上你问我答气氛变得异常热闹,然而很多时候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学生而言是“先知先觉者”,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平等对话的开展。人人都是胜者,对话不是相互对抗,而是共同合作,人人从中受益,因此真正有效的对话需要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互相尊重,才能在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要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对话氛围;要做一个合作的伙伴,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在情感、思维、人格、知识、兴趣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要做一个哲人,启迪学生的智慧,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对话引向纵深处。师生之间是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对话者。

感悟二:对话应该是积极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

书中关于对话的一个关键性的定义是:“对话除了旨在探索我们的日常关系和交流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旨在从本质上来理解意识(conscious)。”英语的“对话”(Dialogue)一词源于希腊词“dIalogos”。Logos的意思是“词”(the word),或者说它代表着“词的意义”(即meaning of the word)。dia的意思不是“两”个(two),而是“穿越”(through)。因此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也可以与自己进行对话。这样来理解对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过程,其间充盈着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这些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老师与文本之间,甚至是学生与自我之间都存在着立体交叉的多重交流关系,对话正是在这些不计其数的交流中赖以存在。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人的视点唤起了,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走向“对话”的政治课教学,体现着课程改革的新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触动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只有把我们的教学融入对话,才能使课堂真正洋溢起生命的色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使我们的教学走向新的更广阔的天地!


[1] 戴维•伯姆《论对话》第6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徐州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