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函泳熏陶的语文教学

函泳熏陶的语文教学

2016年05月03日 15:58:14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599 作者:王晶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与鲜活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即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同时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培养学生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审美教学  想象力   情感   语感 

语文,本应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有不少的中学生厌学语文已成事实。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深有体会,但仍难以言传。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对此,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恰当地处理课文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①过去的语文教学上更多注重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但是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美感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一、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②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天马行空。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江南冬景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冬天的各种图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仅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的为美的景物所感动。在讲授此文时,先找一名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品味五幅冬景图,运用想象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美文共欣赏的目的。同时也画面内容,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冬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象得到了“意美的感心,育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一种美的享受。课后,我鼓励学生放开活跃的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探索,去表达。写一篇关于徐州冬景的文章,我问徐州冬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大多从视觉的角度回答,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雪花,枯树云龙山云龙湖,我告诉大家冬景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脚等多种感官来体会冬景,就像古人用“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尽得风流,大可以自己去体会一下冬天的感觉。这篇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学生们都会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冬天,学生运用了通感来描写冬天,而文体更是多种多样,有散文、诗歌、记叙文,甚至还有的同学用了小说的体裁来描写数百年后徐州的冬景,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让人惊喜。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基本指导,但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赞颂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褒扬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批判贪婪;有的鞭笞落后,有的抨击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③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慢慢走你欣赏呵,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④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有很多,我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讲授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见《岳阳楼记》)我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扬自得,其乐无穷。这就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像这样的美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糟蹋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连相贯的。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⑥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美感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妙感受。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的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王一川主编 《美学与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文心雕龙•知音》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4] 丘振声《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5]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 王一川主编 美学与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本文发表在《南师大文教资料》(09411期)上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