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 > 陈兴丽老师的教学智慧

陈兴丽老师的教学智慧

2017年03月23日 14:52:41 访问量:75014

本文发表在《彭城晚报》2017-03-23

徐州三中教师陈兴丽,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学校工作,曾是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特等奖、徐州市区高中语文评优课一等奖、徐州市“科研杯”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徐州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获得者,主编校本课程《20世纪中国新诗选读》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当你走近这样一位优秀年轻教师的时候,你发现最吸引你的是她的智慧,“好机灵的小丫头”,曾经不止一位老师这样说过。陈老师是如何机灵的呢?

她学的机灵。2008年,初登讲台她就敏锐的觉察到: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一定离不开实践和反思。在“徐州市2016年高三语文复习研讨会”上,她仔细研究对比了了近十年的高考题,准确指出了江苏高考诗词鉴赏类题型的细微变化,引起了与会专家和一线高三老师的关注。如,她注意到江苏高考诗词鉴赏题与其他省同类题目经常提问整首诗词的情感不同,江苏考题多以某联、某句、某字出题,问到整首诗词也会具体到“情绪的变化过程”;而答案的表达则具体到产生情感的原因、抒情主人公所处的状态、感情施加的对象等。诗词鉴赏中设问的用词也从“思想感情”到“感慨”、“‘恨’是指什么”、“心境”、“情绪变化过程”、“情感”等,用词更加多样,考点更加细致明确具体。如此系统而独到的发现,极具针对性操作性行的教学实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本类题目中得分大幅提高。

她教的机灵。陈老师认为,教学就是不断发现与探索的过程。只有对经典文本做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情感体验的解读,文本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因此,每次备课,陈老师都会“竭泽而渔”地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掌握前人对于这篇文本的解读,但她又绝不会淹没在资料里,一定要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定要努力将这种“文本细读”、“旧文新读”、“读出自己”的精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善想,提升感受文字的敏锐度与理解力。如《项脊轩志》一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通过和苏轼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联系比较,琢磨品味,水道渠成地得出“以景结情”的好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形象,耐人寻味。

她管的机灵。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陈老师经常说 “要多与学生在一起”。她与同学建立深厚感情往往是从正式上课前的军训开始的。军训中,学生刚刚进入的环境,要快速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身份的转换,有太多方面需要老师的关注、指导、帮助。陈老师便时时陪在学生身边,真情的交流、细致的关心、用最短的时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班级活动中,陈老师也是与学生并肩作战、共享苦乐……“用不了多久就省心了”,陈老师说。是呀,当学生真正的接受认同甚至崇拜了一个老师,还用得着天天跟着吗?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原来陈老师的“形影不离”里面居然蕴藏着古人的大智慧呢!“优秀的人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好,优秀的班级在什么方面都优秀”,这句话是陈老师的班训,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一番辛苦经营的优秀集体可以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快速成长、良性互动。“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管理的智慧就在于此。

教育教学之路漫长,探索亦永无止境。“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只有充满智慧的老师,才会在育人之路上走的更远更好。(爱武)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