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由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

由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

2016年04月27日 08:18:47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099 作者:陈起景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由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

 【摘要】高中理科学生普遍“重理轻文”,对待这一现象,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四十五分钟,实施有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点燃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以课内带动课外。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关键词】有效教学  清晰授课  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内带动课外

 

一、调查背景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困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备课量大,批作业量大,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难以确定等等困难。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但效果未必就令人满意。学生们大都觉得语文难以捉摸,视学语文为畏途。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功夫下得深的学生,考试成绩未必理想;少上几节课,对语文不放在心上的学生,成绩有时反倒不错。

针对上述困惑,课题组决定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高中语文学科的教与学。

 

二、调查方式及结果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问卷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内容大致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平时阅读及写作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

每一课都认真预习    30%          偶尔预习        65%             从不预习5%

预习时认真深入思考  26%          只粗略看一遍内容 74%            

预习时经常查阅资料  20%          偶尔查阅         50%            从不查阅30%

2、课堂学习

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60%          有时注意力分散   30%             经常做些与听课无关的事10%

勾画、加注或有重点的做笔记84%    只记下老师的板书  13.6%          默默记在心里0.4%

踊跃参加课上讨论     36%         有时参加讨论     54%             没兴趣参加讨论10%

3、课后复习

课后常及时复习      30%           偶尔复习        58%              从不复习12%

常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25%           偶尔讨论        46%               从不讨论29%

常针对自己弱点选择练习30%          偶尔选择        5%               从不选择20%

4、业余阅读

常看课外读物         50%          偶尔看           40%            从不看10%

阅读时会做笔记       15%          偶尔写           60%             讨厌做笔记26%

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困难20%      自己想悟         44%              跳过去36%

5、写作

常常对作文感到无从下手33%         偶尔这样         60%              从没有过困难7%

常常写日记或周记      51%         偶尔写           43%              从不写6%

 

三、现状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理科班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对语文的重视度不够。在课堂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的做法都不令人满意。他们把业余阅读仅当做消遣,对写作普遍感到头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有两种:

(一)环境因素 许多普通高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极端重视升学率,把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迎战高考上,把数学外语当成能否达线的关键。很多学校的数学外语的课时要多于语文。这也难怪,语文和这些学科比较起来,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

(二)学科因素 理科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们的理科学习任务更明确,作业更多,难度更大。大多数理科学生喜欢“目标性强,挑战性,能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的理科学习方式。而语文更多的是软任务。他们觉得对语文下功夫效果不明显,因此自然而然地把语文放到最后的位置,只满足于课堂学习与完成硬性作业。至于预习、复习,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就看语文”,而这“多余的时间”几乎都“没有”。

  笔者曾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并对此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如除完成硬性作业之外,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要提出关于本课字词、内容方面的至少两个问题;每周一篇硬性周记。在开学之初,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实验进展顺利。但随着其他学科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他们开始对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和应付。

 

四、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的现状及分析,可以看出当今语文教学面临重重阻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从心底喜欢语文,并主动学习,才能改变现状。语文教师想在学生的学习时间及对本学科的重视度上“挤”过数学外语及理科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大胆的设想一下:就守住语文课堂这四十五分钟,以此为立足点,启发学生主动在课余“兼顾”语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想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构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积极的课堂环境应是指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需要自己的非学业特点得到认可、重视和尊重。教师要逐步了解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特质(如个人性格,兴趣,家庭背景,习惯等等)。尽管教师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但尊重学生的校外特点是学生的优先需求,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的学生。积极的课堂环境不是单纯的热闹,而要收放有序,主导权始终在教师手中。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启发方式。如对待性格外向,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适度的调侃,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来调动他的积极性。而对内向、敏感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则要以更多的肯定、宽容来鼓励他们。话语、眼神都可起到这种作用。

(二)有效教学

   让四十五分钟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行为可以促成有效教学。

1、清晰授课

   这一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度如何。清晰授课要是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研究表明,在授课的清晰度上教师之间差别很大。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的讲话有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语言含糊,有歧义或不明确,这都削弱了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时间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清晰地教学是一个复合行为,它与很多其他认知行为相关联,诸如内容组织,教师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等等。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对教材透彻理解,充分占有、领悟相关资料,对每一个知识要点都能熟练把握,对重难点了然于心。这样授课才能自信而没有疑虑。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积累知识与经验,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其次,教师还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交流中就要注意力求语言表达清楚、简洁、有条理。要把握说话的节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带着情感上课。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教的学科感到兴奋,并且通过面部表情,声调变换。手势以及整体的动作来展示这种兴奋,那么他比起那些没有展示这些行为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放慢语速,或加重语调,暗示或直接表明:“这一点很重要。”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讲课稿,不同的人讲授的效果是不同的,区别就在语速、语调及的采用及情感的投入上。教师的表达既不可过于夸张过火,有不可太平淡沉闷,要符合教师的身份气质,把情感暗含其中。这需要长期不间断的练习,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2、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注意教师的主导性

  “语文课标”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这语文素养包括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只靠教师单一性的解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训练等主题活动才能达到,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了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但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课程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这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师为中心”的思想,但也绝不意味着“被动”的参与。恰恰相反,教师是教材和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

    如何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呢。要注意使学生的求职活动始终围绕着主要目标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解决每一课的基础问题着手,逐层深入。第一,给学生学习的思维策略。如教授《史记》的几个大步骤:理清事件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品位关键语段。在此过程中带动落实词句等文言现象。这些步骤学生很熟悉也很实用。第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成为参与者,而不是只会听命行事的被动者。在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问答式对话使学生的观点和经历被约束在一定的框架之中,这样的讨论就不会太离题,而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新的知识得以形成。而发散性问题则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但也不意味着完全的放任,当学生出现观念上或常识上的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地把他们引回来。第三,随着教学进程的进展,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得出越来越多的结论。最后的结论也是源于对学生发言的归纳。

3、当讲则讲,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完全依靠学生就能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的意义就无从体现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其“传业授道解惑”的真正作用。如《屈原列传》中议论部分,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疏通字词,理解主旨,势必事倍功半。这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理解其中的基础字词,引导学生品味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潜心领悟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每一个环节。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计合理的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实现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对过难的文本,从篇章结构到重点句子,从课文内容到艺术手法,或引导,或讲解。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教学。

4、精心设计“悬念”,以课内带动课外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靠硬性的作业来辅助提高成绩也不现实。理科学生“重理轻文”,对于必须要交给老师的作业他们才完成,而对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软性的阅读和鉴赏则无暇也没有兴趣去做。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是:“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这个要求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但除了那些切实喜爱阅读的学生能够主动经常阅读之外,对于更多的理科生来说,大量繁重的作业已经挤占了过多时间,如果还有业余时间,他们宁愿用来消遣娱乐,而不愿主动阅读文学作品。

  怎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呢?仅靠推荐书目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跃文教室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勾起学生自主阅读研究的热情,既而达到促成学生主动阅读的效果。对于写作训练,也可以这样解决。

   比如《李将军列传》第一课时,教师就推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李广及他整个家族都是悲剧性的,就像有人认为肯尼迪家族是受了诅咒的家族一样。我们课本上节选的部分能说明这一点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在授课的几天里,很多同学找来《史记》中《李将军列传》的全文阅读,并上网查阅有关肯尼迪家族的命运。在最后一节讨论课上,他们争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李广到李敢到李陵,分析了他们悲剧的成因。他们主动阅读所获取的信息毫无疑问要远远大于机械地接收老师推荐去读这篇文章。授课结束时,老师说李广的命运到底是他的“数奇之命”造成的,还是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有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课后很多同学在周记中阐释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查阅了很多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观点各异却又都言之成理这样的周记是学生用心写成而非马虎应付之作。

以上事例表明,教师要积极想办法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促使他们在课外中东带着兴趣去阅读去练笔。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首先要使课堂充满魅力,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完还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主动把视角延伸到课外。其次要巧妙设置“悬念”,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二者结合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势,了解所带班级的学生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任务及目标,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书目】

《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美】Dale Sott Ridey,Bill Walther

《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地位》   刘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兰陵笑笑生(2016/4/29 18:32:30)

作文确实是一大难题啊。。。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