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用心裁
——徐州三中首届“卓越班”班主任徐崇伟印象
发表于2017-03-16《彭城晚报》,作者:爱武
育人之事,必作于细,育人之事,必作于勤。 细与勤是徐崇伟老师治班的两大法宝。教师这份工作,来不得半点敷衍应付,因为教育,就是老老实实做最普通的事情,就是反反复复做最平常的事情。教育的关爱,不是惊天动地,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最平常琐碎的日常里,看到学生的成长。
从教20年来,徐崇伟老师每天就是做着这些日常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业、和学生谈心交流……脚步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穿梭,思维在学生和课程之间跳跃,日子单纯而辛苦,但也充实而快乐。正是这样平凡的工作、琐碎的重复让徐老师书写了三中人的传奇。
2016年,徐州三中成立了卓越班——高三19班,让徐崇伟老师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这对三中任何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件工作没有先例,一切都只能边工作边摸索;因为这个班级汇集了全高三最优秀的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怎么办?徐崇伟只有两个字:细、勤。整个高三一年,徐崇伟着魔一样的和学生在一起,其中滋味,绝非未经历者可以言说、可以理解。她利用班会让学生阅读《清华姐妹花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刻苦叫“大年三十吃完饺子就做题 ”,她给学生推荐《清华的变态时间观》,让他们知道有一种努力是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参考资料全部做完。
回报是从学生的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开始,成绩明显走高让学校和徐老师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心。然后是咬紧牙关巧干硬干,打落牙齿和血吞下。天道酬勤,终于在高考取得班级均分377分,超出一本录取线24分的优异成绩。回顾起一年来的努力,徐老师多次泪水在眼眶打转。“太不容易了”,徐老师说“当时,班里有两个学生课文默写总是不合格,我就每天早读的时候陪他们朗读,整整一年,没有间断。最终使两人的默写得分变为满分,分别以优异成绩考取高校”。试问成功的花朵,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可谁知道浸透了奋斗的泪珠,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中,同时也是难以提高的短板。徐老师抓作文有两招,面批和细批。一对一的面批面改,细到词语结构,大到篇章统筹,无不仔细斟酌,绝无一丝敷衍。“细”与“勤”的直接汇报就是全班作文实现了质的飞跃:模拟检测班级作文均分稳定在了五十多分,有一批学生高达六十分。学生在毕业感言中写到:“高中生涯是一段化腐朽为神奇的日子,是三中老师改变了我。”另一个学生在上大学后在qq里发了一个说说:“挑来挑去还是选了这个号码,我果然还是深爱着徐老师”。配图是一件号码为19号的球衣,而19是他们的班级号。
美国教师安奈特·L·布鲁肖说过“为黑暗的灵魂点燃一朵火花,温暖无数冰冷的心房。我看到,每一张脸背后的故事,每一处肌肤深处的伤痕,我赠水解渴,抚平伤痛,我感动,我爱,我笑,我哭,随时随地,有求必应我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因为,我是一名老师。”这几乎是徐崇伟老师最真切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