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信息 > 记三中校友--------博士郝倖仔

记三中校友--------博士郝倖仔

2014年04月02日 15:07:57 访问量:15218

作者郝倖仔,96届三中初中毕业、99届三中高中毕业 

  走进北大

  在江苏师大读硕士时,我就决心要以此为阶梯,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看看。这个平台,我锁定了北大。路,只有一条———考博。但问题是,北大生源的质量是全国最高的,我靠什么PK掉北大的竞争者呢?这时候,一个机缘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灵感———19岁读大二时撰写的一篇论文,也是我的学术处女作,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了。这份肯定来得何其及时,使我迅速地将自己的竞争力定位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上。后来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北大人文学科的学生基础没得说,但是多数重积累不重表现,很多人虽然饱读诗书,但成果不多。这一点给了我可乘之机,我在读研的一二年级,用两年的时间在浙江、江苏、安徽、辽宁、北京等地社科院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六篇论文。之所以赶在两年之内发表,是因为核心期刊的发表周期一般至少一年,要想在研三考博之前发表出来,就必须在研二时把稿件投出去。时间点要卡好,发表刊物级别也要高,但不能集中发在某一家刊物,也不能都挤在徐州发,有后门之嫌;必须是独立作者,否则就打折扣了;还不能花钱发,哪家刊物收钱发论文,圈内人都明白。今天想来,那两年我除了读书就是写文章,唯一的放松就是坚持长跑,因为老是学习不活动会神经衰弱睡不着觉。每天坚持五千米长跑使我成功瘦身二十多斤,整个人面貌大变,气色好,精神爽,也算个意外收获吧。

  这些论文的确成全了我,最终使我走进北大。在博士招生的面试考场上,一位我景仰已久的教授问我本科与硕士在哪个学校读的。我如实作答后说,在这所学校我潜心读书,期间发表核心论文六篇。教授追问哪些刊物,我一一报出刊名。教授沉默。考官交流眼神。面试结束了。我考取了。

  虽然如愿以偿,但我明白自己的差距,读书与为文只是学术修养的一个层面,我应该不断追求更深刻也更丰富的精神自足。所以在入学第一年,选课、听讲座、蹭讨论会、泡图书馆,穿梭于不同的系所,感受不同的专业和思维方式,接触不同风格与人格的学者。多少次,一群同学,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在宿舍、在茶馆、在咖啡厅,畅聊通宵。多少次,众人拼车,夜驰出京,山海关看日出,野三坡探险,十渡篝火欢聚。多少次,各国政要、世界顶级艺术团体来北大演讲演出,挤在百年讲堂前排长队领票……思维的活跃、精神的自由和自我的不断提升,使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昂扬向上的状态,这一点构成了我对北大的无限留恋。我们都是在精神上完全可以自足,同时又渴望和追寻精神家园的人。只有北大,可以理解这个矛盾,可以平衡我们的富足与饥渴。

  游学美国

  就这样在北大泡了一年多,渐渐习惯了这里的氛围和节奏,我又冒出了一个想法,出国看看。不是旅游,也不仅仅是访学,而是游历,是一个更大视野下的自我观察。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更需要游历,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自己有多小,世界有多大,才能以更大的格局来整合性别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我将目标锁定在北大公派的“博士生出国研究项目”上,并很快投入备战。对外,联系外方导师、商讨课题。对内,准备材料,接受系、院、校各级考核,程序一步一步走下来,历时半年。最终,我确定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教授作为我的外方导师,并通过了北大的选拔,拿到了项目的资助,系里获此殊荣的只有两人。这件事给了我两点启示:第一,如果你真的有想法,就到最高的层面上去找最牛的人毛遂自荐,越是大家越谦和、越真诚、越单纯、越乐意提携后进,北大导师如此,美国导师也如此。这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道理,一定要相信这个境界里有真正的贵人。二是趁着年轻抓紧时间多做积累和准备。我入学后一年就定了博士论文的题目,在博士研究阶段,定题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资格上都为我通过出国选拔赢得了优势。此外,读大学期间,我曾经熟背《新概念英语》第4册,当时听说北外要求学生都这样做,我也就跟着背了。直到需要用英文撰写一些学术性材料时才感受到它的威力。这些都是在无目的的状态下做的无意识的准备,遇到机会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我的美方导师以及美国汉学界的泰斗康达维教授力荐我赴多所名校访学。我得以幸运地走进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大学等名校的东亚文化系,从西部到中部再到东部,拜访和受教于众多著名的汉学家,徜徉于不同名校的文化氛围中,与各国形形色色的学人探讨交流。

  伴随着访学的脚步,我也顺势遍访所到之处的人文资源。美国的博物馆收藏极其丰富,除了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外,各州、各高校自己的博物馆都有相当可观之处。最令人惊喜的是,它们拿出来的都是真迹!置身于这样真实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中,甚至能感受到文化巨匠们的呼吸和脉搏,我兴奋到无眠、痴迷到颠狂。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确定去哪家博物馆之前先要做足功课,一大早开馆就冲进去泡一天,观摹、拍照,和研究人员交流,晚上回到住处整理资料直到深夜,第二天开足马力再冲出去……游历美国的日子已经过去三年了,我的梦里还时常出现自己一个人背着包拿着地图走在路上的身影,它已经定格成一个在精神之旅中独自前行的符号。最好的年华,纯粹的心灵,没有干扰,无需妥协,所有这些元素使这个身影构成此生一个盛极难继的高度,接下来的生活便是努力复制、常怀想念。

  留京任职

  如今,我已回国,也已毕业,任职于国家某部门。接触的是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其中某些大师级人物已然帝师,就连行政领导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这样的环境,与北大差别不大,仍然允许我做梦,宽容我的自由,重视我的想法,给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空间。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时候学以致用,做一些事情了。

  北上求学之前,我在徐州生活了26年,徐州承载了我大半的青春记忆,也见证了我走出徐州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太多的人帮助、支持、提携过我,在这里实在感谢不过来,只能举两个例子。一位是徐州三中的前校长刘怀德。我从小文理偏科,数学永远考不及格。中考时作文是全市唯一一篇满分作文,数理化成绩却一塌糊涂。当时刘校长力排众议收下了我,却从未喝过我家一杯茶。事情过去近二十年了,老校长早已退休,伴随他一同淡去的是那个单纯的年代。另一位是不知名的战士。2007年初春我拉着两箱子书赴京赶考,在老东站上车,因为仍在春运期间不卖站台票,送我的父母没法帮我。当时在进站口有部队维持春运秩序,一位小战士,个子不高,扛起两只箱子,少说也得六七十斤呢,一路小跑把我送上了车。我刚跟着跳上去,车就要开了。他跳下车走了,我连句谢谢都没来得及跟他说。那一天是2007年3月5日。如果这位战士能看到这篇文章,请接受我迟到的谢意。如果这块土地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都能够通过我的文字感受到我的情意,这篇文章也就功德圆满了。

  (特别感谢薛先生提供线索,并帮忙联系。)

  作者简介

  郝倖仔,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期间由北京大学公派出国,师从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艾朗诺,并受邀赴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大学等名校的东亚系访学。归国后取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国务院某部门。

  兴趣爱好

  一只手捧“黑格尔”

  一只手翻时装杂志

  爱好很多,兴趣广泛,不强迫自己坚持,只求精神愉悦。十多年坚持下来的只有两项:每天长跑和服装设计。长跑和写作都是极富想象力的状态,是有限生命的无限燃烧;懂得怎样使自己更美更优雅,也是一种智慧。不妨一只手捧“黑格尔”,一只手翻时装杂志。

  校园纪事

  在北大书店

  遇到过这样一个人

  在北大书店里遇到过这样一个人,那里所有的书———各种语言———他都读过。请教他版本,如数家珍,动辄开口背上一段。他没有工作,没有学位,没有职称,多年来就这样混迹于北大。请他到食堂,要了碗烩面,又要了壶茶———就是想听他说话。他也不拘礼,坐下就吃,吃面喝茶不误滔滔不绝,哥几个恨不得手机录音笔一起上。不定期聚上一回,照例一碗面、一壶茶、一整天。聊时相濡以沫,聊后相忘于江湖。

编辑:老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