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6年02月26日 15:22:54 来源:三中校园网 访问量:10939 作者:赵晓丹

摘要:本文重点探索了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练” 四步教学,即:“自主先学”,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中发现问题;“摘要留疑”,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维探究”,让学生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中解决问题;“练习提升”,让学生通过反思评价和开放式训练,巩固迁移知识,生成新问题。四步教学以“问题”为主线统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强化了学生 的问题意识,从实践层面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问 题意识是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然而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课堂提问的“话语霸权”往往由教师掌握,学生在长期“填 鸭式” 的灌输教育下,早已没有了问题意识,缺少怀疑精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笔者尝试以“问 题”为主线统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疑•思•练”四步教学环节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通过“问题”的不 断出现与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内驱力。

 

一、自主先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 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慧的有效工具。学生只有了解了书本必要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 见解,生成问题。学生自主先学,首先要从认真研读政治教材开始。而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把教材看成是完美无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 “以本为本,教 材至上”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研读教材中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必须把学生从“教材至上”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去审 视教材内容,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分析的对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 生要学会利用教材的“小栏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材在排版上注 意到了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如“想一想”、“议一议”、“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辅助阅读的小栏目,这些小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发现问题的 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被瞬间点亮。

学 生要学会把握教材的“矛盾冲突”。教材中的矛盾有很多表现,如教材前后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教材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政治教材与其他学科知 识的矛盾冲突,教材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教材的矛盾之处,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抓住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形成学生认知上的不 协调,促使他们去探究、去深思,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二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框题内容中,仅在辅助文中 “想一想、议一议”的探 究活动就有四个,此外教材还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荀子、孟子、贝克莱、王夫之、朱熹、恩格斯、列宁、笛卡尔……这些哲学家的重要言论,对教材原理做 了很好的拓展性说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其中,有的学生针对教材中前后出现的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提出这样的质疑:“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 ’,而朱熹 却说‘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两人都在探讨“理”与“气”的关系,该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呢?”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 问题依然还有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新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学情基础。

二、摘要留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 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笔者要求学生在导学案“摘要留疑”一栏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借助“学案”提问,记录下的既可以是他们课前预习时遇到的 未知知识,可以是他们听课过程中的不解之处,可以是他们与教师教材或其他同学观点的分歧意见,也可以是他们在课后完成作业时遇到的棘手难题等等,只要是学 生愿意问的,都可以提出来。学案中的“摘要留疑”小栏目,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当 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是给他们留出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还需要破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和能力障碍,让他们“敢问”、“会问”。教师要以和蔼 的态度、亲切的笑容、娓娓的诱导、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评价对待学生,消除他们提问的紧张和焦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保持全神贯注,耐心地等待和倾听,了 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学生提的问题比较“荒唐”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挖苦,而应该肯定其大胆提问的行为,细心呵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 题不够明确时,教师要对提问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要表达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问中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 到思维劳动的乐趣。只有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为 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教授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类型,判断问题的有效性,能够科学严谨、简洁流畅地表述清楚问题。学生要学会 筛选、整合和润饰问题,抛开那些与所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无关问题,舍弃那些为了完成任务而“问”的虚假性问题,自行解决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 书就能轻易完成的简单问题,不再问那些与其他同学的相似相同的重复性问题,学会整合提问中的零碎信息,升华实质性问题,把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问 题……选择有思维含量的真问题来进行探究,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在 自主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框题时,学生就以下内容提出质疑:①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有几个发展阶段?③王夫之提出“气 者,理之依也”,朱熹却说“理在气先;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该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④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⑤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⑥为什么说唯心史观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⑦什么是形而上学?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之 间什么关系?⑨什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润饰,提炼出有价值的真问题进行探究。经过比对和分析,学生 指出问题①②⑧可以舍去,因为书上已经给出了相关的解释;问题⑤在上一框题已经解决,不能算本框的问题,属于重复性问题;问题⑨超出了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 知能力,无需探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依然保留下来的问题才是学生的真正困惑,才能算是启迪智慧的好问题。

三、思维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中的“解决”这个术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找到了问题的最后答案;其二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步骤)。在 日常教学中,教师总是会对学生遇到的困惑进行主动辅导、耐心讲解,这固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在“学疑思练”四步教学模式 中,“思维探究”是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它强调以学生的自学自探为基础,借助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梳 理、深化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针 对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学会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独立的思维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方式获取相 关的文字与音像资源,可以借助参观、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的实践活动资源,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收集网上的信息化资源。学生在搜集、阅读、思 考、实践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面 对学生自学探究后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位探讨、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鼓励学生彼此设疑、相互解疑,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不同 的观点得以暴露并能够彼此交流,不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是常见的,它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唇枪舌战,他们常常会为了一个结论争得“面红耳赤”,但正是这样的争论让学生真正释放了自我,展示了个 性,点亮了思维,融洽了关系,活化了课堂!

无 论是 “生本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隐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以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 解决疑问。教师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第一,教师讲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探究和生生互动后仍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 师坚决不讲;第二,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给答案,而是要讲出思路,讲出新意,讲出方法和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如, “什么是形而上学?”、“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这两个问题对刚开始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不好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组的同学通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查询到“形而上学”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 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方法。在生本对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回顾“刻舟求剑”的故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 维方法的感悟。针对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从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出 发,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争辩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四、练习提升——培养学生生成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活动得以延续,推动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练习提升”环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反思、开放式训练,巩固迁移所学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反 思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经验,改进方法手段,促进思维向深处发展。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 计“收获与感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认识上有了哪些变化?课堂上我提出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思维方法和技巧?我帮 助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我是通过什么途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我以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 反思与总结,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历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为更好地改进思维状况提供借鉴。

此 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开放式、个性化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推动学生去直接观察、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开放式作业可以实现由“问题——知 识——新问题” 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把课堂内外连接起来,用课内知识指导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实践,又用课外的实践巩固和补充了课内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 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综 上所述,以“问题”为主线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每一步教学环节中,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 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后实践延伸生成新问题,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当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只依赖高中政治课堂来实现彻底转变是不现实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需要从每一堂课开始展开一场教育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余文森主编.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陈美兰.对“四段学案教学法”的教学反思[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

[6]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J].学科教育.1998(7)

[7]张安义.谈新课程互动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55
编辑:申玉君
上一篇:巧用问卷星 构建自主共享学习平台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