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基于课堂行动研究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探究

基于课堂行动研究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探究

2016年05月09日 16:33:37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48745 作者:三中张纯敏

1.课堂行动研究

1.1 课堂行动研究的理论来源

课堂行动研究的理论来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勒温被认为是行动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 研究课题应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 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 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注重以实验等科学手段获取资料, 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 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社会行为为目的。

1.2 课堂行动研究的定义及特点

课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在专家引领下设计方案,在同伴互助下检验方案,采用连环跟进的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主题、有目标、有提炼的研究与改进。每个课例着力说明一个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与改进方案,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具有如下特点:1双主体性。在课堂行动研究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的主体;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课堂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对问题分析的指导价值,而不单纯凭经验分析问题,同时注重理论对问题解决方案制订的指导价值;3规范性。进行课堂行动研究时态度要客观,不能因为个人的偏好和预先猜想而影响研究过程和最终结果,在分析问题是要争取做到全面、详细。4合作性。合作贯穿于课堂行动研究的全过程,教师与研究者、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2.基于课堂行动研究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探究

2.1课堂行动研究导向下应当注意的问题

1)理论准备 加大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在地理教学的层面上,探讨教学设计理论、地理科学理论、地理教学论等理论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地理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

2)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首先, 探究必须建立有效的假设。学习者有了一定的经验与需求, 才能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做出恰当假设。因此当学生基础差或者知识难度太大时, 探究学习就会很困难, 甚至无法进行。因此探究训练应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任务,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同时在注重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当前的学习状态,但也要注重针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对学生起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地理教学任务。

3)寻求特色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课堂中,多数教学方法来源于教育学,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寻求和探索独具特色的“地理性”教学方法,注重地理的学科特色,重视地理图像和知识的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绘图, 进而丰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注重将地理科学研究方法适当引入地理教学中,从而彰显地理学的内涵,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展开和进行。

4)重视教师培训和自我提高。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地理教学的理论素养,进行有效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较弱,应该注重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训,通过开展相关的地理教学活动、比赛,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除需要掌握必要的的专业知识以外, 地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生产实践、积累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5)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目前仍是地理教学设计的薄弱之处。要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理论,寻求进行地理教学实践的评价方法。

2.2课堂行动研究指导下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探究流程

2.2.1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探究选题

选取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课题。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主要分为地理知识和技能两大部分。地理教师要侧重教授学生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对每一个人至关重要。所选的课题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培养地理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形成环境伦理观念。选取的地理问题要具有思维含量和一定的可研究性。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安排,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合理确立研究课题梯度、易适度, 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2.2.2课堂行动研究背景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选自鲁教版必修三,是相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对此类环境问题的关注,有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黄土高原位置,主要危害表现:耕地质量下降泥沙汇河

主要内容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在黄土高原案例中,鲁教版选用了“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范围图’’、“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图”、等图片,直观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的空间定位,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案例还增加了“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知识窗和结合“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说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理解。

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状态不佳。通过地理教师互相听课,进一步分析课堂细节,寻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方法,同时逐步探索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途径,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要加强与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合作,多多听取地理课堂教学名师授课和相关地理教育专家的意见,构筑多元互动的平台,从而更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更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

2.2.3设计课题方案 开展课题活动

设计课题方案时,不仅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还要结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采用地理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等设计课题方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多方参与合作研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置身于现实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深刻体会到教学活动情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见的教学事件,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这需要不断调整教案,灵活地使用教材,设计出相对完善的课题方案。

1让学生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相关图片,既能使学生不能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变为可观察的内容,又能使地图上象征的假定符号具体化和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如果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这些泥沙80%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区。由于该区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加之长期以来乱垦滥伐等人为的破坏,是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的重要原因

未命名

get













2-1 黄土高原的范围                          2-2 黄土高原的面貌

2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材料中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设疑,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困难”的情境中,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教师也可以适时提出研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络、观看电视等多种渠道搜集水土流失相关资料,邀请相关方面比较权威的环境专家进行讲座,带领学生到当地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进行观察学习。

4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加深其对水土流失现象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归纳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以及保持水土应该采取的措施。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到水土流失是由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气温、降雨、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开矿修路、顺坡耕作。鼓励学生根据以下因素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各种水土保持的措施的假设。

 

降水:降雨量、降雨强度 降雨持续时间

自然原因            地面植被:地面植被破坏程度

土壤:土壤吸水性 土质结构

地形地面坡度 坡面长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2-3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

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毕竟很有限,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承担起知识建构的责任。学生收集的资料、得出的结论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体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倾听他人学习经验的同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交流学习成果,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取长补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问题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在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宽容、辨证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学生或小组的解释,努力营造一个融洽而富有批判意识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发言,得出结论,归纳水土保持的措施可分为以下三类:

 

2-4 治理水土保持的措施

5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将活动的成果加以文字图片配合以展板、墙报、报告会等形式,向全校展示,宣传水土流失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师生分享活动成果。通过教师精心的科学设计、认真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境教育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2.4反思活动,提出改善的建议

反思原有的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分析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反思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并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制定正确的行动策略开辟思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中,教师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的“ 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逐渐向教学专家的专业发展。

3以课堂行动研究为指导 寻求环境教育有效方法

3.1结合教材,丰富教学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应该结合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在课本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分发挥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灵活把握运用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多样教学方法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结合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环境现状。地理环境状况对一国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认识地理环境,分析评价我国地理环境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结合周围环境问题,进行乡土地理教学。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进行教学,学生对当地的现实状况比较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环境信息进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当地环境问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使命感和责任感。

3.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环境相关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公益活动,“在环境中学习” 养成环境文明行为习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外出参加有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作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使感知得到理性的提升,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活动的参与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容易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通过组织问卷调查,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不断挖掘环境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剖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结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捡拾白色垃圾,走上街头向行人散发传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向社会大众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

3.3 举办环境专家专题讲座

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做有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及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如何保护和治理事例的报告;经常开展以环境为主题的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课外阅读和知识竞赛等活动,把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知识介绍给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了解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际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