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信息 > 画家张立辰的三中情结之一

画家张立辰的三中情结之一

2016年01月19日 14:19:38 来源:彭城周末 访问量:16597 作者:三中校友胡连俊

   元旦前,徐州云龙湖珠山景区的张立辰艺术馆隆重开馆,引起美术界和我市各界群众的热情关注。张立辰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成长为蜚声画坛、闻名中外的画家,成为当今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这条漫长的道路,是从他的家乡沛县和母校徐州三中开始的。


  跋涉百里到三中求学

  徐州三中建于1949年2月,一直是学子们向往的名校。它前后两个开阔的大操场,种植了大片的樱花林和成排高大的白杨树。每到春天,校园里一片烂漫,环境 优美,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由于当时丰县、沛县、铜山等地中学甚少,农村的学子们大都跑到市区就读。当时三中的一个班上,来自县区农村的学生往往占到过半。 从1954年秋到1960年夏,张立辰在徐州三中度过了6年美好的时光。

  张立辰家住沛县微山湖西畔的朱阁村,从家里到学校120多华里。每逢周六下午,张立辰上完两节正课就往家赶。没钱乘坐长途汽车,只能靠一双脚板走,直到下 半夜才能到家。第二天上午,又要背起一周的口粮,炒山芋面、煎饼什么的,赶在晚自习前回到学校。高三的时候,农村闹起饥荒,家里缺粮食,回家拿不到吃的 了。好在当时政府给农村学生落实了粮食计划,跟城里学生一样,每月34斤,从此就不必每周都往家里跑了。此外,国家每月给困难学生发两块多钱助学金,也帮 了大忙。

  当时三中的后操场北边有简陋的平房,是农村学生的集体宿舍,上下铺的双人木床将小屋挤得满满当当,几无插足之空。学校食堂是一个大草棚。有了从家里带来的 干粮,自己冲点山芋面糊或盐开水当汤喝。食堂里一碗菜汤两分钱,想喝的时候得掂量半天。过中秋节,两个同学分到一块月饼,两人凑到一起分享。

  张立辰会画画,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教美术的李雪鸿先生接洽到为工艺厂加工扇面的活儿,交给立辰。每画一个扇面,能赚5分钱,同学们都羡慕得很。当时文化活动很少,只能到中山堂、工人大礼堂(即工人文化宫)看看电影,看一场5分钱,张立辰很少舍得看。

  清苦的生活磨练了张立辰的意志,也养成了他不怕困难、刻苦努力的习惯。对于画画,张立辰曾说:“我下决心了,考不上美术院校,回家背粪叉子也要接着画!”


1960年徐州三中高中毕业照,第三排右数第七人是张立辰,第三排右数第一人是作者。

  校园里的“英雄气概”

  在张立辰艺术馆里有一张他与一帮同学的合影照片。他们穿着一色的运动服,前面摆着一个排球。拍摄时间是1959年9月29日。这是张立辰中学时代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徐州三中的两个大操场是办学的优质资源,前边的操场有足球场,后边的操场有田径运动场。体育老师曹仲捷早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在建国前的亚洲运 动会上取得过名次。天时地利人和,使三中的体育特色渐渐凸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举成为全国体育红旗校,教育部、国家体委在这里举行现场会,人民日报和 《新体育》杂志都曾重头报道。

  当时全校体育风气鼎盛,出过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也常常夺金摘银,同学们中那种勇夺冠军、舍我其谁的英雄气十足。这种蓬勃向上的校风无疑 潜移默化了年轻的张立辰。张立辰热爱体育活动,不光打排球,还参加马拉松长跑,从市区的庆云桥到铜山县的郑集,跑个来回。长长的石子路上,咬牙坚持,破旧 的布鞋壳里灌满了汗水。

  那时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常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958年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张立辰跟 同学们一起到徐州六中砸矿石,通宵达旦地干活;学校还组织到九里山采石场抬石头,将一块块狗头石装上火车,全班一天最多抬71方,一人合将近两方石头;到 云龙湖挖河泥时,大家排着队,一路上唱着歌,来到云龙湖北岸,一锹一担,奋战在云龙湖底。张立辰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过清理黄河故道,到九里山、凤凰山植 树……

  此外,家庭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张立辰的三哥张立春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一个人用高射机枪击落敌机3架、击伤4架,荣立一等功。金日成亲自为其颁发勋章, 毛主席、周总理多次接见他。老同学马自璋还记得,当时,张立辰曾给他看过他三哥授勋时的照片,脸上充满自豪,他还表示会向三哥学习,将来做大事。显然,家 庭中这段英雄事迹,成为张立辰奋发上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

  十分巧合的是,如今,徐州云龙湖珠山景区相邻的两个景点:“张立辰艺术馆”与“徐州好人园”里留下张立辰兄弟俩的痕迹,前者陈列着张立辰的艺术佳作,后者竖立着三哥张立春用高射机枪打敌机的雕像,张氏两兄弟都成了徐州人尊敬的乡贤。

1959年张立辰(后排右第四人)与同学合影。

  校内文学艺术氛围浓厚

  徐州三中不光有一支庞大的学生体育运动队伍,文学艺术活动也很活跃。

  上高中的时候,学生们创办过文学刊物《拓荒者》,以壁报形式张贴在高中教学楼下的走廊里,并油印成小册子发行。语文老师肖哲辅先生在创刊号上题写鲁迅诗 “我以我血荐轩辕”,以做鼓励。何思清先生在歌咏大跃进的专号上打油一首:“葱下问童子,言师采葱去。只在此葱中,葱深不知处。”学生们的诗作、散文,张 立辰等美术组成员的画作都刊登于此。每期出来,都会引起全校轰动,走廊里人头攒动,观者如堵。还有张枕戈先生主编的《三中生活》报也刊登过张立辰的一幅山 水画,到现在同学们还记忆犹新。

  美术创作活动同样有声有色。美术老师李雪鸿是出名的国画家,在杭州西湖国立艺专问学,中西画兼善,长于山水和动物画创作。他以《芥子园图集》为教本,要求 学生们“五日一石,十日一水”地训练并背诵古代画论,指导精细,一丝不苟。张立辰从开始接触国画便受到李先生的严谨正规的理论教育。

  美术组在学校后操场一栋小楼辟有美术室,冲门摆了一尊维纳斯石膏雕像,专供素描之用。他们每周活动三到五次,均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张立辰以住校之便,且画室跟学生宿舍相邻,所以常常在画室里一直画到学校熄灯。

  有一次笔者到画室探望,发现这些未来的画家们正争论一幅表现中国将要“赶美超英”的画作题目,是用“滚开”好还是用“让开”好,最后是赞成“让开”的占了 上风。还有一幅画描绘月宫里吴刚、嫦娥大炼钢铁的场景,铁水滚滚,眼看要流到银河里去了。他们是那么陶醉于这方快乐的小天地。张立辰在这里创作的山水画 《微湖渔家》,一举在徐州地区庆祝建国十周年画展上展出并获奖。此画和另一幅《钢铁之花遍地开》的宣传画一并收入《徐州地区美术作品画集》。

  成名不忘师友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立辰在中国画坛名声鹊起,影响日益扩大。一些中学同学去北京出差,顺便去看望他,他都是热情接待。他来家乡举办画展或参加活动,也总是将老师、同学请到一起叙旧。

  老同学张敏跟张立辰同窗6年。在京见面后,张立辰说起上初中时的两件事。一件是当时画纸不够用,经常“断炊”,同学孙大群父母是教师,家境好,经常赠送画 纸给他。还有一件,同学隋守芳是班上的老大姐,经常接济些粮票、窝窝头给张立辰。对此,他一直铭记在心。他托付张敏带回一幅兰草、一幅墨竹,分赠孙、隋二 位同学。张立辰还托同学给恩师李雪鸿和高中时的班主任陈镇先生带过画作。

  这次张立辰回乡参加艺术馆开馆活动,抵徐第二天便约我们同学一聚,盛情邀请大家参加各项活动。同学张敏、许运华、马自璋等跟笔者谈起55年前往事,情不自禁,竟不能止,遂实录成篇,供识者参考。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兰陵笑笑生(2016/1/19 16:29:26)

厉害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