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信息 > 三中史上的第一届“实验班”

三中史上的第一届“实验班”

2016年08月21日 10:34:51 来源:徐州广电 访问量:19664
藏在历史深处的一代徐州人:
三中史上第一届“实验班”的故事

关于80后,网上有个段子: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工作好难找;
我只想说,咱能不能换一代人坑……”


同样身为80后的小编,
也曾为自己的经历感到不平
但是昨天,小编见到了这样一批人
他们的故事和精神
真是让小编有点惭愧

徐州史上第一届“实验班”
如今中学都喜欢搞个“实验班”啥的
大家也都知道
这里集中了各学校最拔尖的学生
要深翻历史的话
咱们徐州史上第一届“实验班”
还得从1960年说起


那是一个形势复杂的年代
新中国刚刚完成了“一五计划”
各方面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而另一方面
三年自然灾害
也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1960年徐州一中、三中两所学校
率先实施“缩短学制”的改革
第一次采用全市优选的办法
聚集起徐州市最拔尖的生源
采用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学制
精心培育,只为冲击巅峰

而这一批学生也确实表现突出
在文、体、艺术各个方面
不断取得优秀成绩


而到了1963年
形势再次发生变化
“缩短学制”的提法中断
这一批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
又恢复了3年的学制

从咱们现在看来,
这一调整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在当时,推迟的这一年
恰恰改变了一代徐州人的命运……

1966,命运的分水岭
这年夏天,这一批最优秀的徐州学子
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课程任务
意气风发,剑指高考
据当时的老师们估计
这一批学生当中,
大部分都有实力考入大学
甚至是重点大学

谁也不曾想到
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夏天
一场影响了中国十年之久的运动
正式拉开序幕
而高考制度,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命运的溪流在这里发生了转折
前途不再是青青校园
这一代的中国青年们
转身走进了条件艰苦的农村

洪佩秋老师时任三中高三2班主任
她回忆说
得知这一批孩子们不能去上大学
老师们心底都非常的惋惜
因为“他们的能力确实都非常突出”

而另一方面
“孩子们到了农村以后
并没有抱怨什么
而是积极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去
他们的心态是很好的。”

他们带给农村一股清流
他们带回城市一份坚韧
那时候的农村
缺少文化、缺少技术、缺少信息
这一批徐州知青们
就扮演起了“小老师”的角色
白天,他们在劳动中汗流浃背
夜晚,他们架起半导体收音机
身边围满了好奇的眼睛

早晨起来要刷牙
干活的时候要穿套袖
撒药的时候戴口罩
……
这些看起来平凡的习惯
随着知青们的到来
逐渐融入到农民们的生活中去

十年之后
当这批青年终于回到城市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重返考场
终圆大学梦想
更多的人则步入社会
成为建设大潮中的螺丝钉


他们从农村带回一身的老茧
也带回来一身坚韧不拔的气质
直到今天
这一代徐州人的气质
仍烙印在每一个徐州家庭之中


在之后的生活中
这一代徐州人又遇到不少坎坷
他们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批执行者
他们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批见证者
相比充满机遇的70后
生活安稳的80后
见证辉煌的90后
徐州的40、50一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留下了一段深沉的传奇

50年后再聚首 樱花林下叙真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
一转眼到了2016年
徐州的第一届“实验班”同学们
中学毕业整整50年了

8月18日,徐州三中66届毕业五十周年聚会
在母校三中举行
当年的姑娘、小伙
如今都成了爷爷奶奶

而到场的几位恩师
则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语文老师楚齐)     (英语老师洪佩秋)      (数学老师任义侠)

(俄语老师高念章)   (音乐老师张家强)

庆典上,现任三中副校长周强
代表母校向66届校友表示欢迎
并介绍了三中几十年来的辉煌成就


各位66届校友也陆续上台
表达了对恩师、母校的深情

当年的校园里
有一片繁茂的樱花林
曾是少年男女们相聚的场所
如今,樱花仍是三中重要的景观
不过已开枝散叶,分布各处

校友们汇聚在当年的樱花林处
留下一张难忘的合影


他们对小编说:
“愿我们的后代不再重复我们的艰辛,愿我们的母校继续培养出能够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为国家、为民族勇于承担的学生。”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兰陵笑笑生(2016/8/23 18:38:37)

感动 作为一名学生 有时候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 而是代表一个学校!要为学校的辉煌而努力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