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e数字化 > 徐州市第三中学教育信息化规划

徐州市第三中学教育信息化规划

2014年12月19日 17:38:09 访问量:15297

  为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徐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徐州市第三中学“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促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的办学理念,借助“江苏省首批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建设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安全”(人文、绿色)的数字化校园,完善“自主-共享-成长”育人模式。

  二、发展目标

  以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为重点,融合“三通两平台”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健全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加强“e”学习环境创设,建设“人文、绿色”的数字化校园,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1、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覆盖所有处室、年级、班级、学科的教育信息化运行网络。实现校园无线宽带上网,教室信息终端能够满足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互动教学需要。

   2、完备信息化教育资源,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和电子互动教学资源库。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推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深度融合。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贯彻“学讲计划”,建设优质电子互动教学资源库,为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支撑。

   3、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采取培训、竞赛、展示交流等形式使每位教师都能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每个教育工作着都能熟练地开发和运用教育信息开展工作。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健全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完善管理体系,健全评价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定期和不定期监控,提高规划的达成度和达成质量。

   5、加强“e”学习环境建设。将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泛在学习型校园,使每个三中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相关资源进行学习。学校将以多功能学习平台、多网络融合通道、多种类教育资源、多类型学习终端综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进行泛在学习技术环境建设。

   三、重点工作

   1、完善校园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校展示窗口。以服务为中心,宣传为重点,将学校网站建设成为集宣传、服务、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努力把校园网打造成服务社会、服务师生、服务家长的优质平台,及时、全面展示学校教育教学风采的宣传窗口和师生互动、家校互动与校际互动的交流阵地,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服务、宣传、互动功能,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加快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提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成效。按照有利于“自主、共享、成长”的教学氛围营造,有利于贯彻落实“学讲计划”,尽快建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从年级和学科两条主线,进行包括教材、学习材料与自我测评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建设。学习资料力争贴近学生实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一般包括微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内容,自我测评包括当堂测评、模块测评、期中测评和期末测评四个方面,测评题目面向全体学生,分难、中、易三个层面,供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使用。根据学校实际,建立起学生社团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社团活动资源。

   3、充分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推进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适应“学讲计划”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而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和合作学习的研究,不断探索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方式与途径,形成具有年级特色和学科特色的学讲教学新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学习为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德育、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第一,重视教学教研网络应用建设,定期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备课、网上协同学习。第二,注重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提升校长和管理干部信息化的水平、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力;提高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打造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团队。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应用能力培训,开展人人过关的大检查活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第三,加强德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将目前班级为考核对象的班级十项检查评比,进一步细化将学生在校、在家、社会的表现纳入德育成长记录,形成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信息库,尤其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档案档案规范建设。第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加快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新模式、新方法。第五,建立信息化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学校建立不同层级的QQ群,鼓励教师开通微博、微信,及时了解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将教学管理、装备、人事、师资培训等系统加以整合以实现信息化支持的教育动态管理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师、学生、德育、教务、教学及后勤管理方面的管理功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现有的校讯通信息公开功能,让家长及其他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校园事务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

   5、开展“e”学习,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1)加强硬件建设。首先,对学校现有多媒体网络硬件资源进行升级改造。主要任务是:添置1台高性能网络防火墙、5台高性能IBM服务器和1台大容量网络存储;建设三口智能高清录播教室、1口微录播教室、1口外语人机对话教室;购置1套网上阅卷与成绩分析系统等。其次,对学校现有校园网络接入方式进行升级更新,确保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内任何区域都能随时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接入校园网,为“e”学习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2)注重软件应用。开展“e”学习,硬件建设是保障、软件应用是核心。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将积极开展“一平台”“一中心”的建设工作。“一平台”指的是“‘e’学习平台”(即多媒体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它由课程平台、电子备课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网络交流平台、辅助学习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教学评价平台等部分组成。“一中心”是指一体化数字教学实验中心,它包括理科虚拟探究实验中心、智能机器人实验中心等。

   (3)完备学习资源。运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等方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首先,建立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数学史、汉文化电子长廊、网上模联、数字校史馆、AA心吧等校本化课程资源。其次,开发互动资源。启用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实现备课资源的共享和备课活动的互动。利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微录播系统和网络试题库系统生成网络视频、微视频、网络问答系统、错误分析系统自主开发交互式的人机互动资源。再次,利用“e”学习平台随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的需求。最后,改变教材呈现方式。开发动画式、游戏式、菜单式、任务式教材,丰富教材的呈现形式,满足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

   (4)开发教学评价系统。将通过“e”学习平台建立电子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系统,满足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老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需求,健全评价体系。

   (5)重视科研工作。将“e” 学习和学校承担的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共享·成长”育人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构建基于新课程理念的“e” 学习方案。将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为“e”学习提供理论支撑。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为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赵伟

 副组长:王传喜、袁向萍、周强

 成员:钱益民、周兴、徐杨、牛含冰、葛行伍、张安勇。

   领导小组的职责: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1)制订、审议和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及管理工作规划、重点工作任务、专项经费的使用规划及管理等。(2)检查、指导、监督、评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任务。(3)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指导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其他教育信息化培训。

   2、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  

   (1)资金均衡投入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投入机制,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建设倾向,在软件应用、标准化制定、师资培养方面将予以和硬件投入相匹配的投资。

   (2)导向评估机制。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

   (3)项目推动整合机制。构建以项目聚合为核心的校本性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进的运行机制,以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视角,将技术、人和实践活动三者之间密切整合起来,合理协调资金投入、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组织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外部服务等诸多因素,促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

   (4)教师支持激励机制。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软件评优等活动,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支持和激励。

   (5)专家介入引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信息中心的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打通支持和服务教师技术应用的通道,提高问题的响应率。同时,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教育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与权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引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服务,通过外力来促进学校的变化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教学业务流程重组,减少自发进化与调整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的投入,从而整体提高效益,加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徐州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