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 >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植物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植物意象

2015年07月01日 16:52:51 访问量:76655

杨继新

陶渊明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处于晋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以写田园生活著称,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其诗歌虽然只有160余首,却写了不少植物。有的是树木,如松、柳、榆、桑、柏、杨等;有的是花草,如幽兰、萧艾、蒿蓬、芝兰等;有的是庄稼蔬菜,如菽稷、菽麦、园葵、蔬、苗等:都是作者日常生活尤其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所密切接触的。从写法上讲,不仅继承了自《诗经》《楚辞》以来的古典诗歌托物言志的手法,而且寄托了作者的特有情趣。下面择其要者,略作探讨,以求管中窥豹。

一、松

陶渊明写松树的诗句不多,但其寄托之意却非常明显。一类是以松来象征其高尚的品质。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饮酒》(其八)

这种以松喻人的写法,是对传统写法的继承。最早以松形容人的文章当数《礼记》“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的记载,其后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讲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更为著名。至于以松喻人的古诗就更多了。最早的大概当数《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的第二节:“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子充)。至于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其二)就更为读者所熟悉了:“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忄妻,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作者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坚贞品质,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到了晋代,袁宏的《诗》,张华的《拟古》等,都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此后历代均有这种写法,可以说,时至今日,人们也是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只不过其内含随时代阶级的不同而不同罢了。渊明此类诗作在汉民族文学史甚至文化史中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另外,写诗用松柏来象征自己高洁的人格,也是跟魏晋以来以松品评人物一致的。汉魏以来,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对此,人们除了采取随波逐流消极避世的态度外,还有的刚正不阿,甚至舍生取义。由于“松”具有上述特质,所以,便借它来褒奖人物,这在上文刘桢等人诗句已可明显看出。此外,《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其中《容止》(四)比较典型,说嵇康“肃肃如松下风”“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陶渊明生活在晚于刘、嵇等人的晋宋之交,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时尚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受到当时审美观念的影响。作者借松喻人,其精神实质与上述所引诗文之间的承继性是很明显的。第三,陶诗以松喻人也跟他的从政活动有关。当时的大军阀桓玄、刘裕(后做了宋武帝)二人矛盾极大。为了实现“有道则仕”的政治理想,再加上为改变自己家贫的状况,他从政了,先仕桓,后因故又仕刘,再加上其家乡寻阳又是当时动荡的一个中心,因此不得不五仕五隐,以至最后彻底归隐田园。但那是迫于“天下无道”,以避免杀身之祸。无论仕还是隐,在他看来都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为官则不为五斗米折腰,为民则独善其身。《和郭主簿》约写在晋安帝元年,时年三十八岁,写在其完全归隐之前,第二首就表现了虽然环境恶劣,但仍要“卓为霜不杰”的思想感情,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其寓意是很清楚的。《饮酒》诗约写于晋安帝义熙二年,当时作者四十二岁,作者在这一年彻底归隐,以后再也没有出仕。其中的第二首“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不是可以给人小人当道而自己处境艰难的启发吗?“卓然见高枝”,不是自己隐居后高洁人格的写照吗?

陶渊明写松的另一类作品,是把青松作为自己的托身之所。这还是跟青松的外形、生长环境及作用有关。明代的刘基对此分析很透彻。他说松树枝干挺拔,枝条盘旋,树身上扬,针叶疏密有致而又蓬松;风吹过来,疏通畅达,发出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32淡寂寞,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松风阁记》)拿这个观点来看陶诗,就豁然开朗了:他是借写松来表达自己的归隐思想。试看下面的诗句:

因植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不独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拟古》(其五)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饮酒》(其第十四)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

你看作者笔下理想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美好;路两旁青松茂盛,枝叶交错,白云缭绕于房檐,仙人弹动的悠扬的琴声,惊动了鸾鹤。作者愿意一年四季在这儿住下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地方啊!作者白天坐在松树下尽兴地饮酒,醉了躺在松树下,或者在太阳将要落山时,扶摸青松留连忘返,这是多么理想的生活呀!

必须指出,这种意象不是陶诗中所独有的。早于作者的左思在《咏史》的第二首也是借松以写贤者的居住环境,借以表达某种不得志之意。相比而言,晋王凝之妻谢氏《拟嵇中荼诗》表达追求青松所处环境的感情则更为明显:

遥望山上松,凌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不过,他二人都没有陶诗把这种感情表达得那么充分,那么恬静而又那么强烈。

对于陶渊明借松明志的情况,最早指出的大既是宋代的洪迈。他在《容斋随笔卷第十二》说“渊明诗文率皆纪实,虽寓兴花竹间亦然”,接着引用《归去来兮辞》和《饮酒》(其八两首诗中写松的句子(与本文所引相同)以证明之,最后得出结论:所谓孤松者是已,此意盖以自况也。”洪迈是独具慧眼的,遗憾的是他没有具体点明如何“自况”。

附带说一下,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竹梅也同松一样,是作者美好人格的象征。这在六朝诗中也是不乏其例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二、柳

陶诗中写柳的句子主要有:

梅柳夹门植,一路有佳花。

———《腊日》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拟古》(其一)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拟古)(其一)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田园居》(其一)

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由此看出,虽然诗句不多,但他对柳是情有独钟的。《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都说他著《五柳先生传》是为了“自况”,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到底如何“自况”,上述材料均没有说明。

大家知道,柳极易成话,长得很快,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除山地以外,柳随处可见,家门生,堂前植,屋后栽,借乘凉或取之为木料,柳是家园的象征。正因为如此,诗文中常借此表达恋家思乡的情感。《诗经·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同意,有对征人挽留之意,也有远行者对家园的留恋。六朝诗文中仍有不少借写柳来抒发对家园的留恋之情的。《世说新语·言语》(第十五)说桓公北征,看到自己在琅邪做官时种的柳树都已长到十围粗,就攀折枝条,流下了眼泪。望柳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梁元帝的《折杨柳诗》也写得很感人:“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折柳,故人怀故乡。”陶渊明写柳也包含着深刻的用意。他易于适应农村生活,满足农村生活而随遇而安;他易于跟农民相处,他可以给农民带来快乐,同时也可以享受农家的快乐。上文所引诗句,字里行间不是包含他自己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回家的急切吗?当然,这里面自然也包含了归隐的思想感情,这又是跟上述诗文不同的。桓公北征建功立业,在“泣然流泪”的悲泣中多少有点衣锦还乡之意,而梁元帝只不过是代人抒情甚至有点无病呻吟了。陶渊明《归田园居》写在彻底归隐之时,当时作者四十二岁;《拟古》写在归隐之后十几年,当时作者五十六七岁,这就是说,他已经准备终老田园。上文已说过,陶的归居中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陶对家园的向往也是与他对现实的不满相联系的。他政治失意,故而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感到惬意。当时有些官员也有类似的做法。《宋书》记载“萧惠开为少府,不得志,寺内斋前香草蕙兰悉铲除,列种白柳。”因此说,因不满现实而留恋家园并希望归隐家园,是陶渊明写柳的一个用意。

另外,陶写柳树,也带有对祖先荣耀的回忆。其曾祖陶侃本为渔户,出身寒门,后因军功发迹,他谦和聪明,恭而近礼,勤于吏职,因而升迁很快。生前曾领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兼荆、江二州刺史。他把二州治理很好,史书说“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死后追赠大司马。侃在军四十年,非常喜欢柳,“尝课诸营种柳”,即督促各部队完成规定的种柳任务。而且陶侃不许随便移栽,违者必定责问。陶侃死后荫庇所及,使渊明的祖父,父亲也都做过太守之官,但到了他本人却家道衰落仕途不顺。明白了这

些史实,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渊明虽然因不满现实而归隐,虽然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甚至一生没有再仕的可能,但他一想到足以使他荣耀的祖辈、父辈,也就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这也许是作者同他老祖宗一样喜欢种柳树的另一原因吧。

三、菊

《宋书·陶潜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记载重阳节陶潜没有酒走到房子旁边的菊花丛中坐下,等到别人送酒来,他“即便就酌,醉后而归”。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喜欢种菊,以至“秋菊盈园”(《九日闲居》),也可以看出他喜欢赏菊,还可以看出菊和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渊明传》在“即便就酌”前还有两句:“满手把菊,忽至弘至”,这里就有个问题:“就酌”,是单纯的去喝酒,还是用菊泡过以后再喝?从字面上讲,似乎前者更好一些,但联系渊明的诗句及有关材料看,还不那么简单。他在《饮酒》(其七)中写道:

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达我遗世情。

从上诗看出,采菊是为了泡酒,喝了以后可能忘却忧愁烦恼,达到超凡脱俗。它在《九日闲居》诗中说得更清楚:“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是说用菊花泡酒,喝了以后还可以防止衰老,延年益寿。

类似这种说法,在陶渊明之前就有不少记载。《风俗通》《荆州记》说菊可治“风眩”(头晕)“风赢”(身体很虚弱),而且可以轻身益气,使人延年百岁。从文学作品看,晋代傅玄、傅统妻二人的同题之作《菊花赋》,晋代成功的《绥菊花赋》,晋代嵇含的《菊花铭》等,都有服食花可以延年之类的说法。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更是宣扬了“用白菊花汁莲汁樗和汁和丹蒸之,服之一气,寿五百”的道家的炼丹之法。限于材料,我们暂时还不能详细论证陶渊明与道家的关系,但他采菊泡酒,以求去忧延年,跟上述诗文所反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或受其影响,则是无庸置疑的。

同种地、饮酒一样,采菊也是诗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方面同泡酒有关。菊有多种,只有白菊花才可泡酒,才可食用,所以要采。另一方面也跟菊花的特性有关。菊淡,淡在不争,秋日九月,天气渐冷,百花凋零,我正开放。淡在不争,适合于表现诗人的隐逸之情,对此,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过,他说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是花中的“隐逸者”。凌霜开放,又便于表达作者的不同流俗之情,对此,人们从作者描绘

的菊花凌霜寒而不易色的意象中,从魏晋以来借菊来象征人的气节的审美观念中,不是可以得到这方面的启示吗?

陶诗中所写植物最多的是“林”,共有三十多处,大都取古人归隐山林之意,又泛指田园生活。从数量上讲,写松、柳、菊的诗句不是最多,但很有代表性,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代表了作者的理想、人格和情趣。这是陶诗植物意象的总体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的。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