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为讲之本---如何促进学生高效地“学进去”

学为讲之本---如何促进学生高效地“学进去”

2016年04月26日 15:48:12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489 作者:陈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时代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不断进步。如何更好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不断探讨的重点话题。“学讲计划”是我们探索教育道路上的又一次革新提倡“学进去、讲出来”回归教育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鼓励他们自主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随着其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理念在进一步的更新,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进,课堂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课堂上问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一步培养。

学为讲之本,在“学讲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进去”是“讲出来”的根本。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真真正正的学进去,把外在的知识转化并构建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融会贯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的根本任务,而“讲出来”应该是一种督促学生自主学、检测巩固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弥补自主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深刻体会自主学习的成果和乐趣的手段和工具。教师在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规律时,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使学生带着极大自主性积极性真真正正的学进去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因为只有真真正正的学会了,才能讲得出来,而不是一味追求以多么多么有趣好玩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出来、一定要让课堂气氛多么多么活跃等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会学的教学行为那么,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真真正正的“学进去”呢?

 

一、研究学生设立具体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将关注重点由研究教材和知识点转向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生存在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在认知与情意的发展中的需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存在着年龄、成长背景、知识储备、认知思维方式等等方面或大或小的差别,这也就意味着各不相同的他们是带着不同的需求来到学校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新的知识,处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各自的学习需求不同,目标也就不同,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必须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设立具体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学习需求内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新课设置学习目标的时候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学,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课堂教学理念。许多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新课开始就盲目地出示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大而化之,泛泛而谈,引导学生草草一读,纯属走过场,流于形式有些目标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达到这些目标,为什么要达到这些目标。带着这样浑浑噩噩的头脑置身课堂,学生不仅没有学习的动力,很有可能还会感到枯燥乏味,内心产生对学习的质疑,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设置梯度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不同,对新旧知识的接受方式和速度不同,对知识和学习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梯度性的学习任务,由易到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开始就设置比较容易的学习任务,那么知识储备较多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会觉得课堂学习没有挑战性,学不到新的知识,觉得上课学习没有意义,不情愿花时间去听课。如果一开始就设置比较难的学习任务,那么知识储备较少学习程度薄弱的学生就会听不懂,跟不上课堂节奏,大受挫折,学不进去,不想学不敢学,形成恶性循环。

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三者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转化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综合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多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鱼是结果,渔是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去学习。

 

尊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看法,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灵动性和灵活性。社会在不断变化,学习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教师学习的闪光点,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思维结果的重视,他们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加愿意去学,这样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真正从实际出发去尊重学生的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进而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

想要学生真真正正“学进去”,一方面要发掘他们自身对学习的需求,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什么要学,学的必要性在哪,学了会怎么样,只有当这种学习需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自发去学习,这种自发的动力可以源源不断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教师要教学学生怎么去学并给他们创造学习的良好气氛。想要学生“学进去”,就要告诉他们怎么去学。万物有其法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法则,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只有真正学进去了,有了这种储备积累和理解掌握,才能有下一步的实际应用。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