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活动 > 献给徐州三中建校六十周年

献给徐州三中建校六十周年

2016年03月25日 14:58:31 来源:网络转载 访问量:73497 作者:姜万平
     有人说,回忆是一种纪念,回忆是一种享受。在欢庆我的母校——徐州三中建校60周年之际,我的脑海里总会闪现出一幕幕母校生活的片段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校领导、老师、班主任的音容笑貌,还有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劳动、娱乐的种种场面,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作为一名老校友,我感到终生的自豪。30多年的时光,又快又漫长,而我对母校的印象和眷恋,却越来越深。



     那时的校门坐北朝南,正对着大门的二排高高的白杨树,中间夹着笔直的大道,足有100多米长,给人一种崇高而壮丽的印象。那足球场上翡翠般的绿茵,那后院操场边迷人的樱花林,那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平房教室,那一栋深印着历史年轮的图书馆、教学办公楼,都永久地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铭刻在我这学子的心中。
     我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七年,在三中读了六年书,是我成才的关键时期。在母校渡过的六年,是最充实、最美好、受益最多的日子。我曾在这里收获了最美的果实,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留恋,太多的回忆。在这里,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污浊的邪恶气氛,到处都充满了纯洁和真诚。身在校园的你,也许感觉不出母校的恩惠,可一旦进入了社会,你会发现,中学的点滴是如此的动人。遗憾的是你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岁月不会同情任何人的讨饶。珍惜现在,回首时,你方能品味逝去的美好。

    母校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厚实的行囊中既有艰苦条件下的磨炼、困难挫折面前的坚韧,也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处事的真诚,当然还有平和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我始终坚信,只要精神在,希望就在,人的一生中,能够打倒自己的永远只能是自己。所有这些,都在母校那些日日夜夜的历练中沉淀为永恒,变成了财富,让我受用一生,成为我人生的一种习惯和境界。

在许多年以后,我有时坐车经过母校的那一片操场,有一种时光流逝、一切依旧的感觉,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与变化,前一段时间,我还陪同北京来的同学到母校看看。我为母校的成绩而骄傲。当然,一切依旧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在发展,都在变化,依旧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的感情。虽然离开母校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依然时时怀念起在母校的那些日日夜夜。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那种情怀呢?母校是我永远的心结、永远的精神家园、永远的怀念吗?似乎都是,又似乎都还不够恰当……

    在我的记忆中,母校的校长、书记、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老师和校医、校工,母校的所有人,他们都是那样的敬业,那样的执着,那样的爱学生,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为人师表”这个古老词句的崇高内涵。一切的烦恼会在老师的开导下烟消云散,一切的问题在老师的解答中迎刃而解,一切的困惑会在老师的劝说里豁然开朗。一块普通的黑板,被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就会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你的人生;一根平凡的粉笔,被人注入了整个心底的爱,就会变为一支魔棒,指点你命运的征程。而这个人,就是老师。母校最有价值,最令人神往的,是这里有我们最可爱、可敬的老师。他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被粉笔染白了双鬓,被灯光熬红了眼睛,被高高的作业本压弯了脊背,而他们却无怨无悔。他们温和可亲,像家人一样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他们学识渊博,教给我们知识,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他们的无私奉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态度。
    当时的许多老师,也是非常有才干、有特长的,而且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我之所以还算个文化人,很大程度得益于语文老师张喆生,张老师尤其精通古文字。对于我当时的写作水平,我还清楚地记得作文课上张老师把我的作文念给同学们听的情景,他说:“象这样的作文,才能达到文革前的水平。”受到褒奖,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再有有所顿悟,方觉自己是个人才,是个标兵,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还有写文章不是小事,是要给别人看的,要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所以至今,我的写作是认真的,自认为文章清丽,逻辑清晰,层次清楚,用字准确,有思想,有观点,有材料。他那时给我的鼓励是巨大的,这为我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10月1日,我去看望恩师,他送我一部《古方言词语例释》,以一己之力,编写一部辞典,收录方言词语共5000多条,空前绝后,非一般人能够胜任。英语老师武昌俊,是解放前国立中央大学毕业,他学贯中西,爱护学生。初中时,我曾经写过英文作文,受到武老师好评。可惜的是,当时受文革的影响,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我一生英文始终过不了关,像两条腿瘸了一条,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物理老师李鸿德善于用生活常识阐明物理原理。他不但在校内讲课,而且还常常在社会上开设专题讲座,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他讲原子弹、氢弹,讲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曾一度被人们誉为徐州的物理学家。地理老师陆宝玲瘦瘦高高的个子,讲课风趣,不是照本宣科,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他是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那时的三中,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体育红旗校。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蔚然成风。体育老师曹仲杰,他过去曾为国家、民族的体育事业做出过贡献,体育理论丰富,指导训练效果好。杨仲达主任,是国家级裁判。当时的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智育和体育。名师出高徒,高徒和全体师生,铸就了“全国体育红旗校”的著名品牌。每天清晨,朝阳初照,操场上的晨练包括练田径的,做体操的,个个龙腾虎跃,真可谓美哉,壮哉!那时,只要开全市运动会,三中必拿头牌,总分第一的锦旗总是非三中莫属。同时,在全市运动会中,无论是破全国、省、市记录的人次还是奖牌总数,在全市也是遥遥领先的。我在三中,也常常和高水平的选手打乒乓球,虽然没有成为体育明星,但却给我的体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革命的本钱”。如今我已经年过50,从没住过医院,身体很健康,母校打下的 体质使我受益匪浅。 
     当时,大家在学习之余,还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我们支农,每年都参加近郊远乡的夏种夏收,同学们背着行李,排着队,唱着歌,奔赴农村参加种麦、插秧、割豆、打场、养猪、拾粪……几乎所有的农活都被我们做遍了。同学们在五谷杂粮中,汲取了人生的营养,在今后的大风大浪中才得以站稳脚跟搏击风浪。我们学工。后来,学校办起了校办工厂,每学期都要参加劳动,不长时间,就学到了很多技艺。
     一位哲人说:“人对母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回忆母校,不仅仅只是一种怀念,更多的还是一种祝愿和期冀。故在收笔之际,我祈望校友们不忘当年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嘱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积极奋发努力,为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为母校争光添彩,并祝愿母校的明天会更好!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徐州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