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三中 > 徐州三中“十四五”发展规划

徐州三中“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02月26日 08:00:09 来源:校办 访问量:7009

徐州市第三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2021年1月29日六届三次教代会通过)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学校发展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本着遵循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内部背景

学校创办于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共享成长”的校训,形成了“求是求新求美”的校风、“为仁为师为范”的教风和“立志立德立学”的学风。学校坚持“凝神聚力促三中优质发展,一心一意谋学生美好前程”的办学理念,“聚焦课堂,向高效课堂要质量;聚焦管理,向精细管理要效益”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体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了“全国体育红旗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校”、“全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江苏省首批验评的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首批人文特色课程基地”、“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和“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校”等称号。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民主北路、解放北路和中学街交叉区域,地处市中心繁华区。学校校园总面积为604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284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郁。

2.优势和特色

(1)管理科学高效。学校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管理体系,以及适合校情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学校坚持党建引航,落实校长负责制,统筹严管德育、教学、科研、校务、总务等工作,对干部、党员、教师、职工进行岗位责任管理、分类激励管理、全面绩效考核,学校工作分工明确,协同发展。

(2)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管理干部团队带头立德树人,扎根教学一线,作风正派、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群众威信高。教师队伍传承敬业爱生、治学严谨、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等优良传统,具有崇高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学位)人数占比34.6%,并呈不断提高趋势。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81.8%。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人数众多。

(3)体育特色鲜明。195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运动红旗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重点示范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先进学校”、“全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和“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学校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体坛名将,我校学生先后在国际比赛中获得6枚金牌、2枚银牌,在国内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140枚、银牌99枚、铜牌66枚;学校为国家体工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总共输送了307名高水平运动员。学校现有篮球队、足球队和射箭队三支竞技队伍,其中,射箭队多次获得国际团体和个人奖牌,足球队连续四年蝉联徐州市“市长杯”冠军。

(4)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在办学历史上曾多次创造过辉煌,输送大批优秀学子进入高校深造,多名全市学生领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七十多年薪火相传,学校培养出一批名扬海内外的艺术家、体育英才、著名科学家和行政领导。如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江苏省副省长杨晓堂,总参兵种部原副部长李振敏少将,昆明军区原副司令员张正民少将,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徐新民少将,现役战略支援部队舒琦少将,英国皇家科学院张祥成院士,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著名艺术家喻继高、张立辰、程大利,体坛明星孙久远、李春祥、胡卫东、宋娜等。

3.“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

五年来,学校认真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进行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培育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特色,认真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育人模式,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学质量优质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学手段数字化、学校发展高品质的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高位走强,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2020年底,学校“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全部实现、制订的任务超额完成。支乾锋校长在对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教育发展的大势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广泛征求了教师、学生、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经过专家组的充分讨论,带领全体教职工制订了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奋斗目标。

二、外部背景分析

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举措。为把素质教育推行深入,教育部先后推进了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徐州市教育局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徐州教育生态。这一切,为我校加快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第二部分发展目标与主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凝神聚力促三中优质发展,一心一意谋学生美好前程”的办学理念,突出优质目标导向,聚焦内涵建设,实现特色深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全面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率先实现高中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贡献徐州三中智慧和方案。

二、办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教育教学质量高位跃进的基础上,以加强区域教育领先、步入省内前列、走向国内一流为建设目标,努力打造办学方向端正、师资队伍更强、课程体系更优、学校治理更细、教育质量更高、办学特色更鲜明、学校美誉度更高的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即创建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

2.目标分解及年度任务

1

 


一、办学方向端正

总体目标

目标

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办学方向端正

1.办学方向端正。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办学目标体现学校愿景、使命和特色,聚焦培养未来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1.3育人目标体现全面而有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聚焦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校长室

校办

2.德育体系完善。

 

2.1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推进自力成长“四自”德育模式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顶层设计建设目标明确、内容完善、年级衔接、团群参与、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2.1落实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德育工作体系。

健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面、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2.2重点项目:推进“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内容。

 

2.1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六育四全”育人局面。

2.2系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2.3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并获得初步成效。

2.4重点项目:“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内容。

 

2.1 建成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巩固“六育四全”育人局面。

2.2深入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在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德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经验和成效。

2.3重点项目:形成“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学生受益面广,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形成品牌项目。

2.1建成完善的、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常态化实现“六育四全”育人局面。

2.2深入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创造性经验和成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标志性成果。

2.3重点项目:形成“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品牌项目。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3.育人成效显著。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积极创建省文明单位(校园)。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市内外进行交流和表彰。

3.3积极创建省文明单位(校园)。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省内进行交流和表彰。

3.3积极创建省文明单位(校园)。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省内乃至更大范围进行交流和表彰。

3.3学校获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称号。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二、师资队伍更强

总体目标

目标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师资队伍更强

1.发展机制创新。

 

铸魂强师工程(一)

1.1制定“四有”好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健全保障制度。

1.2实施领导力提升方案,提高管理干部团队的管理素养。

 

铸魂强师工程(二)

1.1落实青蓝工程、升级发展工程、名师工程等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举措。

1.2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保障制度。

1.3实施领导力提升方案,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设计构建领导力提升教育体系,有实践、有成效。

 

铸魂强师工程(三)

1.1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举措,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1.2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1.3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1.4初步形成内容系统、规范实效的领导力提升实践教育体系。

铸魂强师工程(四)

1.1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

1.2形成促进“四有”好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化经验,在省内外产生影响。

1.3建成内容系统、规范实效、富有特点的领导力提升实践教育体系。

 

铸魂强师工程(五)

1.1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富有成效。

1.2促进“四有”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化经验,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1.3校本领导力提升实践教育体系在省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教科处

校办

2.整体水平一流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1-2名。

2.3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三师”等2-3名。

2.4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等,有效发挥校内引领、示范作用。

2.5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6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正高级教师认定的培养对象1-2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等,有效发挥校内引领、示范作用。

2.4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5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2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1-2名。

2.4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三师”等3-4名。

2.5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等,有效发挥市内外引领、示范作用。

2.6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7完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正高级教师1-2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2-3名。

2.4省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面3/5以上。形成有梯度的优秀教师团队,具有市内外示范引领能力。

2.5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6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教师多方面的支持、拓展作用。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3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2-4名。

2.4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三师”等3-5名。

2.5省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面3/5以上,且覆盖学科2名以上。优秀教师团队,具有省内外示范引领能力。

2.6形成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教科处

校办

工会

3.科研成果突出。

3.1制定科研兴教、强教战略。健全教育科研体系。

3.2围绕学科建设,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有1个自主确定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3.3学科组、年级组均有教科研选题,注重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4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

3.1实施科研兴教、强教战略。健全教育科研体系。

3.2围绕学科建设,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有1个自主确定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3.3学科组、年级组均有教科研选题,注重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4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

3.1教科研氛围浓厚,健全体系。

3.2学校独立承担市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1-2个。

3.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形成高质量教科研成果。

 

3.1形成健全的教育科研体系。

3.2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或其他高层次成果奖1个,教育教学成果在省内有影响。

 

3.1健全的教育科研体系。

3.2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或其他高层次成果奖1-2个,教育教学成果在省内有较大影响。

 

教科处

 

4.经费保障有力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教科处

总务处


三、课程体系更优

总体目标

目标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课程体系更优

1.整体建构体系

 

精品课程工程(一)

1.1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整合国家课程,科学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与办学思想一致的课程规划整体方案。

 

精品课程工程(二)

1.1建立学校课程开发、管理的规范化体制机制。1.2建立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1.3开发3-4门优质课程。

精品课程工程(三)

1.1健全学校课程开发、管理的规范化体制机制。

1.2建立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1.3开发3-4门优质课程。

1.4创建1-2门省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工程(四)

1.1健全的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体制机制。

1.2形成课程体系建设的体系化经验。

1.3优质校本课程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全覆盖。

1.4创建2-3门省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工程(五)

1.1建成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学生发展、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2课程体系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系统化经验,在省内有影响。

 

教务处

德育处

2.落实素质教育

 

2.1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

2.2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

2.3深化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

2.4探索学生发展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2.5建立学生发展“一生一案”。

2.6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库。

2.7建立发展性评价方案。

 

 

 

 

2.1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

2.2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开发上述校本课程每门学科1-2门,其中1-2门优质课程。

2.3深化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

2.4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的师资集体培训1次。

2.5完善学生发展“一生一案”

2.6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库。

2.7实施发展性评价方案,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1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

2.2开发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校本课程4-7门,其中2-3门优质课程。

2.3深化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

2.4系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师资集体培训不少于2次。

2.5充分发挥校外育基地资源库育人功能。

2.6在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1在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方面作出表率。

2.2建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课程群。

2.3形成思政课精品课程。

2.4教师普遍具有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并有系统化经验和成效。

2.5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库育人功能。

2.6建成有利于学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1在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方面作出表率。

2.2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性成果。

2.3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有引领示范性成果。

2.4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教育有标志性成果,在省内有影响。

2.5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有引导示范性成果。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3.项目实施创新

3.1充分发挥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校内外引领示范作用。

 

3.1充分发挥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校内外引领示范作用。

 

3.1深入开展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实施、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成效。

3.2申报省课程改革项目或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1项。

3.1组织课程实施成效突出,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在省内具有领先、示范作用。

3.2成功申报省课程改革项目或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1项。

3.1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成为省高中课程改革成果的示范窗口,成为素质教育的创新典范。

3.2成功申报省课程改革项目或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1项。

教务处

教科处

四、学校治理更细

总体目标

目标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学校治理更细

1.学校制度先进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完善学校制度管理,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管理体系。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取得成效,有标志性成果。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制度管理体系等实践成果,在省内有示范作用。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制度管理体系等实践成果,在省内外有示范、引领作用,有标志性成果。

 

校长室

校办

教务处

教科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总务处

年级处

工会

2.机制运行高效

 

2.1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2.2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群团、家委会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机制。

2.3注重人文管理,做到条块管理的协调与配合。

2.1坚持依法、民主、科学、规范管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发挥各部门职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2.1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和制度文化创新,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形成适合校情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取得明显治理成效。

 

 

2.1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治理体系、有特色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并有标志性成果。

 

 

 

 

2.1学校治理体系比较完善,治理成效明显,富有特色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

 

 

 

 

校办

教务处

教科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总务处

年级处

工会

 

3.经验示范辐射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为同行学习借鉴。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为同行学习借鉴。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为市内外同行广为学习借鉴。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在省内产生影响。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校办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总务处

五、教育质量更高

总体目标

目标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教育质量更高

1.高品质校园生活

(1)保障充分有力

(2)生活丰富多彩

(3)样态健康鲜活

1.1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1.2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3重视教育品牌建设。

1.4积极发展学生社团。

1.5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6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有1-2个教育活动品牌,在同行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1.5倍。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提高便利度,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有1-2个教育活动品牌,在同行和社会有较大影响。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1.5倍,类型多样,学生参与面广。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7校园氛围有活力,师生有幸福感。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提高便利度,得到师生家长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 有2-3个教育活动品牌,省内有影响。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2倍以上,社团类型多样,学生参与面广,有2-3个有传承性和特色化的品牌社团。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8校园氛围有活力,师生幸福感强。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便捷,提高舒适度,得到师生家长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教育活动品牌有系统性经验、系列性成果。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2倍以上,类型多样,有80%以上的学生受益与面。有一批学生喜爱、品格高雅的艺体、科技等活动品牌项目。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8校园氛围有活力,师生幸福感强。

校长室

校办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总务处

 

2.高品质育人模式

(1)创新培养体系

(2)优化学习方式

(3)培养关键能力

 

2.1深入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研究性探索。

2.2完善选课制度,完善活动体系。

2.3重点项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优化自力成长“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2.4探索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培养途径。

2.5“减负增效”取得成效。

 

 

2.1深入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研究,有实践、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有成果。

2.2完善选课制度,完善活动体系。

2.3发挥课程基地的育人优势和作用。

2.4重点项目:推进自力成长“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有成果。

2.5探索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培养途径。

 

2.1深入开展有本校特色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研究,模式研究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支撑,有实践、有成果。

2.2有完善的选课制度,有系统的活动体系。

2.3学校发挥课程基地育人优势,并与高校、特色基地等建立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机制。

2.4重点项目:初步形成核心素养导向的自力成长教学模式,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突破性成效。

2.5形成多样态培养途径体系。

2.1初步形成彰显本校特色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模式研究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成果支撑,有明显实际成效。

2.2完善的选课制、走班制,系统的活动体系。

2.3学校与高校、特色基地等深化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机制。

2.4重点项目: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自力成长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成效明显,有标志性成果。

2.5多样态培养途径体系育人成效明显。

 

2.1形成彰显本校特色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成效明显,模式的借鉴价值高。

2.2学校与高校、特色基地等有稳定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机制,形成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有效服务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

2.3重点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自力成长教学模式在省内有示范、引领作用。

 

教务处

3.高品质智慧教育

(1)建设水平领先

(2)应用深度融合

 

3.1 重点项目:推进智慧校园应用通平台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党务校务管理、选课走班管理、学籍学业管理、自主学习支持、教师研修课程、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管理、报刊图书阅览、后勤服务和家校协同等方面,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能力。

3.2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建设,提高已有资源利用率。

3.3依托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开展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开发1-2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3.4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3.1重点项目:推进智慧校园应用通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领域。

3.2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建设,提高已有资源利用率。

3.3开展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建设1-2门信息技术优质课程。

3.4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3.1重点项目:推进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应用学情大数据,系统化建立班主任管理班情、学生学情、教师教情等数据库,构建精准教学基础数据体系。

3.2深化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建设1-2门信息技术精品课程。

3.3建设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基层设计,充实内容。

3.4校园智慧公共生活空间建设项目。

3.5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师生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3.1重点项目:构建精准教学基础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制,建设信息型精准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3.2开展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形成资源丰富、年级衔接、方便实用的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

3.3深化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建设2-3门信息技术精品课程。

3.4校园智慧公共生活空间建设项目。

3.5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师生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3.1重点项目:信息型精准教学方式有实践、有成果,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3.2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的引领作用,成效明显,促进教学方式转换。

3.3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教务处

教科处

4.高品质国际交流

(1)国际视野开阔

(2)合作交流广泛

4.1重视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开展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

4.2重视与境外同行、学校等开展交流合作。

 

4.1重视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开设国际文化理解校本课程,开展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

4.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境外同行、学校等开展交流合作。

 

4.1系统开展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学生普遍具有国际视野。

4.2常态化开展与境外同行、学校等开展交流合作。

4.1系统开展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师生国际视野开阔。

4.2与境外同行、学校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4.1国际文化理解教育体系,有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和模拟联合国等品牌活动项目。

4.2与境外同行、学校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师资促进教育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校办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六、学校特色更鲜明

总体目标

目标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学校特色更明

1.体育特色建设有规划、有实践、有成果。

1.1制定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方案,顶层设计,高位推进。

1.2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方案年度监测。

1.2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生活。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水平中期检查。

1.2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校园体育文化个性鲜明。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水平年度监测。

1.2校园体育文化个性鲜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生活,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水平终期绩效评价。

1.2校园体育文化特色鲜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生活,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德育处

2. 高品质体育课程

(1)群体运动课程质量高

(2)竞赛训练课程水平高

(3)传统体育项目有特色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开发2-3门群体运动校本课程。

2.2规范开展1个体育社团活动。

2.3组织开展校运动会。

2.4严格规范3门竞赛训练课程,

2.5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6丰富传统体育项目1-2门。

2.7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开发群体运动校本课程2-3门;丰富传统体育项目1-2门,初步形成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体育校本课程群。

2.2规范开展2-3个体育社团活动。

2.3组织开展校运动会。

2.4规范实施3门竞赛训练课程。

2.5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6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开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形成2-3门群体运动优质课程,其中传统体育项目1门,在市内外形成影响。

2.2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开发传统体育项目1-2门。

2.3规范开展3-4个体育社团活动。

2.4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彰显办学特色。

2.5打造3门竞赛训练精品课程。

2.6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7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深化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形成2-3门群体运动精品课程,在省内外形成影响。

2.2组织规范开展4-5体育社团活动,建设1个有传承性和特色化的品牌体育社团。

2.3举办校园文化体育节,彰显办学特色。

2.4打造3门竞赛训练精品课程,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5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开发群体运动、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2-3门。

2.6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2.1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鲜明的体育优质课程体系,群体运动、传统体育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系统化经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外有影响,有标志性成果。

2.2继续建设1个品牌体育社团,辐射带动其他体育社团活动提高品质。

2.3开展体育精品课程、品牌社团展示、传统体育项目展示活动等,举办高品质校园文化体育节。

2.4打造3门竞赛训练精品课程。

2.5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6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德育处

3. 建设高品质体育课堂,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3.1 开展体育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专题研究,初步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探索、有实践、有成果。3.2有90%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探索、有实践、有成果。

3.2有90%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2-3项运动技能,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研究、有实践、有成果。

3.2有95%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同行认同度。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研究、有实践、有成果。

3.2有95%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3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同行认同度。

德育处

4.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4.1构建体育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社团-班-级-校”多层级校内体育竞赛制度建设。

 

4.1完善“社团-班-级-校”多层次校内体育竞赛制度建设。

4.2创建体育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4.1构建“社团-班-级-校-市-省-国家”多层次体育竞赛体系建设。

4.2完善体育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4.1构建多层级体育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探索、有实践、有丰富成果,在市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4.1构建多层级体育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有系统化经验,在省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德育处

5.体育教师队伍高素质。

5.1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体育专业素养。

5.2结合体育工作实践,组织开展体育特色课题研究。

5.1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体育专业素养。5.2结合体育工作实践,组织开展体育特色课题研究,有成果。

5.3培养体育特色教师1名。

5.1充实体育教师。

5.2建设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资源库,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5.3有1-2个市级体育课题立项。

5.4培养体育特色教师2名,体育名师1名。

 

5.1充实体育教师。

5.2建设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资源库,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5.3有2-3个市级体育课题立项。

5.4培养体育特色教师2名,体育名师1名,并较好发挥引领团队示范作用。

5.1充实体育教师。

5.2建成符合教学、训练、活动需要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资源库,取得明显成效,有标志性成果。

5.3培养体育特色教师2名。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体育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德育处

教科处


七、学校美誉度更高

总体目标

目标内容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责任处室

学校美誉度高

1.素质教育创新典范。

1.1素质教育的目标设计、制度创新、育人方式、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至少有10篇在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宣传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0篇及以上,有2-3篇在省级及以上主流报刊媒体宣传。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0-15篇及以上,省级2-3篇,国家级1-2篇。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5篇,省级5-7篇,国家级1-2篇。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5篇及以上,省级5-7篇,国家级2-3篇。

 

校办

2.课改成果示范窗口

2.1主办或承办1-2次市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2.1主办或承办1-2次市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2.1主办或承办1-2次市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2.1主办或承办1-2次省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2.1主办或承办1-2次省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教务处

校办

3.辐射带动先进典范

3.1支教送教、共享优质资源等多种形式帮助兄弟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3.1支教送教、共享优质资源等多种形式帮助兄弟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3.1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创新支持帮助兄弟学校发展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3.1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创新支持帮助兄弟学校发展机制,促进共同优质发展,有实践,有成果。

3.1形成较完善的教育共同体建设机制,促进共同优质发展有系统性经验,在省内外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

教务处

教科处

校办

4.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赞誉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85%以上。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90%以上。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90%以上。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社会美誉度95%以上。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95%以上。

校办

教务处


1

 


三.主要举措

1.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教育使命

(1)明确光荣职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教育必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新时代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代教师的光荣职责。

(2)担当教育使命。坚定教育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想等,构建更加有效、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勇于迎接信息化、智慧化等高新技术的挑战,加快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管理、方式、机制、理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加快建设智慧教育步伐,快速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2.实行精细管理,提高管理绩效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加强检查、反馈、整改的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形成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良好态势。

(2)完善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拓展民主管理渠道,丰富民主管理手段,扩大民主管理群体,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的管理作用。将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学校发展愿景和个人发展愿景相通融,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注重管理细节。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细节,加强过程管理,重视结果性考核的使用,切实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重心,发挥年级处管理作用,实现管理的“严、精、细、实、效”。

(4)突出管理重点。人事管理上,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健全激励性竞争机制。德育管理上,以生涯规划为抓手,加强班主任、学生会、班级团支部和德育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上,以教学“五认真”为抓手,做好教学日常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科研管理上,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学科建设,对“三师工程”实施过程监控,给教师科研提供帮助。后勤管理上,做好教学设施设备和学校资产管理,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保障。年级管理上,实行年级处长负责制,加强年级处管理力量,赋予年级处教师选用权、评价权、奖励权,加大对教学一线教师的质量奖励。

3.创新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

(1)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班级管理为主体,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建校长领导下的德育工作网络,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德育工作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心育教师、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选派优秀德育工作者参加上级组织的专项德育培训;通过先进引领、讲座报告、集体备班、班科联席、听课评课等形式扎实开展德育校本研训活动;通过外出考察、交流等活动提升德育工作视野。全体教师每年接受1次德育工作专题培训、接受1次心理健康辅导,主讲1次德育公开课(班会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专题报告等)。争取每年培养1名以上市级模范班主任(或先进德育工作者),10名以上校优秀班主任。争取至少立项并完成省市级德育课题各一项,至少有30篇德育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得省市级奖励。

(3)丰富德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关键课程地位,改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透析热点,运用科学理论解析困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真正做到明理、增信、立志。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思政、历史、语文、法律等校本课程,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通过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等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4)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给学生配备导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订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订行动计划,细化每一学期的奋斗目标,并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高一年级以生涯觉察为主,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等;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为主,内容涉及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异性交往辅导、生涯规划与抉择辅导等;高三年级以生涯决策为主,以考前心理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为主要内容。开展“学生之星”评选活动,对实施生涯规划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举办生涯规划专题报告会。

(5)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度。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6)加强德育工作检查。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评估各项德育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班级和团队德育活动的效果,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变化,学科渗透效果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方式要遵循平时检查、阶段性集中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班级互查自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听汇报、看资料、搞座谈等方法,检查、分析、指导相结合,及时了解德育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对德育目标及实施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4.深化教学改革,迅速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高考研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深刻领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理念和“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探寻全国卷的规律,研究新高考试卷命题趋势。认真研究江苏新高考“3+1+2”选科方案和高考录取政策的改变,树立正确育人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教学策略。学校以“培育核心素养、重视规范养成、突出能力导向、注重思维引领、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为教学原则,以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为基本要求,调整优化三个年级教学策略。高一年级:刚化规范、注重基础、均衡发展、科学指导;高二年级:分类分层、统筹兼顾、增值发展、综合优化;高三年级:重视综合、整体发展、体验成功。

(3)加快教学改革。成立推进“六步导学”教学模式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整体规划与实施。各年级备课组成立备课组长为核心的课改中心小组,采取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及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形成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采取边培训、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示范推广、学期总结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在基础年级语数外三科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三个年级所有文化学科中,力争三年内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4)加强教学监控。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逐步完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制度、教学“五认真”制度(认真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学生辅导和组织考试)、听评课制度、教学成绩评价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实行年级处为教育教学管理实体的扁平化管理体系,推行年级处全面管理、责权利相结合的高效管理运行模式。通过日检查、月小结、期中期末总结的形式,认真查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薄弱班级、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根据阶段性听评课情况、常规监测及过程性评价等,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分别对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确保常规教学工作健康有序运转。

(5)完善教学评价。采取发展性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坚持本着看起点比进步的原则,评价内容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劳动纪律遵守情况、教学“五认真”执行情况、教学实绩等,评价采取主管部门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实绩考核实行期末检测与过程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6)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新课程新高考,开展选课走班,推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强化全体教师育人责任,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薄弱环节进行精准诊断,精准纠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关注学生,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5.立足校本研究,提高科研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教科研管理、校本培训、课题管理、教科研奖励等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教科研活动,使教科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研化、实效化。

(2)完善管理网络。建立“校长室领导——教科处管理——教务处配合——教研组落实”的四级管理网络。在管理工作中进一步突显教科处的地位、职责与作用。教科处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能机构,对学校各部门、每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有服务、指导和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科处全面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主持开展教改实验,负责教师培训和教研组活动的开展等。

(3)组建科研团队。根据学校需要和教科研发展的实际,逐步组建起学科科研团队、名师科研团队和重大课题研究科研团队。学科科研团队由教研组长负责、备课组长和老教师参与,负责学科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科建设工作;名师科研团队由学校名师领衔、科研新秀参与,以校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开展教科研工作;学校为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建由省市专家指导、职能部门担纲、骨干教师参与的重大课题研究科研团队,负责全面攻关。

(4)构建课题体系。以学校承担的课题为龙头,形成国家、省市规划课题和学校课题研究体系,形成互动互促的研究格局。坚持问题导向,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入手,进行校本小微课题研究,提高教研针对性。帮助教师国家、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研究和结题工作,提高课题研究质量,重视课题成果运用。

(5)加强队伍建设。学校大力实施教科研激励政策,在选人用人、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绩效考核等方面向教科研突出的教师倾斜,加大对教科研扶植力度。充分利用市主要传媒、校园宣传阵地和有关会议及时向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在教科研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积极营造人人谈教科研、人人做教科研、人人乐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实行教师分层培养,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提出明确任务,及时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6)抓实教研组活动。实行教研组月例会制度,教科处每月第一周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布置本月教研组工作事宜,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教研组长每月开一次教研组会,活动要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全员参与、积极研讨,形成研讨结果,会议记录详实,分管中层干部全程参与、进行指导与检查。教研组长加强对备课组工作的指导,每月对本学科教师进行一次教学“五认真”检查,对学科教师教学质量跟踪监控,对期中期末考试和质量检测成绩进行分析、总结。以创建优秀备课组为抓手,规范学科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做好公开课开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听评课、质量检测等学科教学常规工作,收集、整理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积极加强与市教研室联系,提高教师在徐州市的影响力。在校园网上开设学科专栏。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学科比赛,努力提高比赛成绩。教研组长认真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科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出一份试卷,写一篇论文,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写一份优秀教案,并进行评比考核。教研组长要注意引导教师围绕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五个一”活动落到实处。

6.加快省级优质平台建设。

(1)完善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汇聚师资、教学改革、育人方式改变、互动平台、资源流通等优势,整合校内外人文学科特色课程资源,创新师资、内容、方式等建设思路,提高育人效能。

(2)加快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学校争取财政支持投入资金,优化物联网校园布局,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构建应用场景激发学习动力、应用场景任务驱动学习进程、学习成果改善现实生活的学习方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

(3)加快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建设。切实加强“徐州三中智慧校园应用通”的管理服务效能,将校务办公系统、各级QQ、微信管理群、教务管理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集成管理,系统建立精准管理、精准教育、精准教学、精准服务的各级各类数据库,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课内课外、线下线下、选课走班、一线后勤等方面相融通,实现办公、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三部分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教代会代表为成员的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规划的内涵要求,明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跟踪评估。通过教职工大会和专题学习活动等,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规划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及时评估、督查规划落实情况;推进校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将广大教职工关注点引导到学校的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完成学校发展规划。

二.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作用,把全体教职员工和社会力量的智慧和能力集中到学校发展中来。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竞岗制和任期制、教职工聘任制,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教师自我约束,自我创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能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分配制度。

三.思想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积极为学校谋发展,为教职工办实事;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全校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教师中建立积极、民主、健康的舆论,营造精诚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后勤保障

认真执行后勤的相关管理规定,不断加强后勤人员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教育设备的基础上,加大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硬件建设。后勤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经营与服务”的理念,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及时为教育教学特别是实施新课程和师生服务配置各项设备设施,并提供一流的服务。

五.资源保障

加大与各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沟通的力度,争取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我校办学的理解和支持;加大与高校、兄弟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起到示范性、实验性和辐射作用;加大与学生家长、社区和校外资源基地的沟通和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育人的合力;加强与历届校友、社会贤达、热衷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沟通和合作,争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