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选准分析角度 讲出理论高度

选准分析角度 讲出理论高度

2016年04月28日 09:52:17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685 作者:(陈兴丽)

  ——听张悦群教授讲《溜索》

2008年开始,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了“探究”类题型。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2008《候银匠》)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2009上善若水》)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2010《溜索》)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2011“这是你的战争!”》)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6)2012《邮差先生》)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2013何容何许人也》)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4安娜之死》)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5比邻而居》)

《考试说明》规定“探究”层级为F,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文本的探究性理解与赏析,是现代文阅读的最高能力层次的考查。比之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的更多关注文本的分析,这一阅读过程更关注文本理解与自我体验的结合,并伴有适度的文本之外的拓展,因而难度更大。所以文学类文本探究类题型,学生难做,教师难讲,是难点中的难点。而张悦群教授讲《溜索》的探究类题目,却选准了分析角度,讲出了理论高度,听后深受启发。

一、          选准分析角度

探究类阅读题具有难度,但探究性阅读更切近于真实的文本阅读过程。接受美学认为,文学阅读活动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包括主客体双方对作品意义、意象、意境到思想感情的认知、理解活动。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对象是客体,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这样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读者对文本会有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理解与体悟。遵循文学阅读的认知理论,张教授选取了由浅入深的分析角度,设计的教学流程浅入深出,条理分明。首先,张教授让全体同学朗读《溜索》全文一遍,之后提问:“读完小说,你有什么感受?”

1:峡谷气势非凡,令人害怕。

2:有西北地方的口语特色。

师:很好,请珍视读完一篇小说直观的第一感受,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往往就是作者突出强调的。

概括、归纳学生的直观感受后,张教授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对大自然的敬畏、赞美。

师:美分为优美与壮美,文中展现的应该是一种壮美,作者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崇高的赞美。

在学生找出作者重点书写的对象,明确对其情感态度后,张老师提问:这些“直感”与“情感态度”中包含什么深刻哲理?

1:在自然中成长和学习。

2:遇到问题从容面对。

师:至此,我们总结如何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如下表板书所示)第一步,先整体、后局部感受文本;第二步,分析作者情感;第三步,挖掘深刻意蕴。探究要注意纵向深入和横向展开两个方面。答情感取向注意用动词,答意蕴哲理要用复句,这是做此类题目的两个抓手。探究的角度要多向。这就是“三二二多”阅读法。

A整体 

B局部 

       “我”

        自然

赞美团结

鄙视 否定  批判

 

敬畏  赞崇

遇到问题从容面对

 

在自然中成长和学习

粗野、原始——壮美

这堂课上,张教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情感体悟,再到哲理阐发,有层次、有条理地将文本抽丝剥茧、深刻解读。让学生学到了切实可用的阅读方法,摸到了探究题的解题门径。

二、          讲出理论高度

文艺理论基础薄弱是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足,只有不断加强文艺理论修养,才能吃透文本,讲出高度。张教授的这堂课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文艺学认为,“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文学具有特殊的审美性质。”[]“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可以而且应当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张教授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体验美与感受美……审视美与理解美……评价美与鉴赏美……表达美与创造美”[]。解读《溜索》时,张教授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怒江峡谷的自然风貌是一种崇高之美,是一种粗犷的壮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他将审美风格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尚武、振奋人心的作品;另外一种是清婉甜蜜,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而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并举。”[]<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更为清楚地区别了优美与崇高,“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西方的Sublimity,王国维并没有将其直接翻译为“崇高”,而是选用了中国人比较熟悉悉的概念“壮美”或“宏壮”。但其包含的内涵实质,就是西方美学所说的“崇高”。

张教授在课堂上将美学中的“崇高”“壮美”等概念结合文本渗透给学生,运用朗读、品鉴、对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溜索》中自然的险峻壮美、英雄主义的粗犷之美有了深刻的认知与感受,这对学生今后的文本阅读、领悟赏析都会大有裨益。


[]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月版,第289页。

[]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月版,第53页。

[]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月版,第285页。

[] 沈文涛,张悦群:《比“审美”更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第10期,第4-5页。

[] 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月版,第169页。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