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名校友 > “彭城英才荟”有二位徐州三中校友

“彭城英才荟”有二位徐州三中校友

2023年05月23日 10:56:26 访问量:7226
【本站讯】5月23日《徐州日报》二版报道: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开幕,来自海内外各领域的徐州籍乡贤、关心支持徐州发展建设的新老朋友齐聚在“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徐州,共话乡音,共叙乡情,共谋发展。其中就有二位徐州三中的校友:杨森,张祥成。

杨森:为家乡多培养人才、多举荐人才

徐州日报记者 董晓

“从1993年到2023年,我离开徐州整整30年了,我觉得这几年徐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得很快。”5月20日,在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前夕,大会受邀嘉宾、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教授刚到徐州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993年,杨森从徐州市第三中学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在外求学、任教30年来,杨森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最近几年,徐州的城市建设、人文风貌、产业发展、交通物流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尤其是我从年轻一代的身上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拼搏进取,徐州的发展未来可期!”杨森对家乡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家乡的人才培养是他关注的重点。“在三中求学的过程中,我始终铭记老师的教诲: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我现在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一职,负责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几年从徐州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人数逐渐增多,这说明徐州各方面的人才正在加快成长,数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我们徐州快速发展的资本、资源。”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徐州的人才发展,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杨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科研创新型转变,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徐州能够更好地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转移,在引人、用人、育人上集中发力,进一步推动徐州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将会是徐州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他表示,作为徐州人,有义务为家乡多培养人才、多举荐人才,争取为家乡的发展和人才成长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张祥成:让科学更好地为工业服务

徐州日报记者 董晓

“这些年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确实非常快,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交通,还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这些都为徐州的经济转型孕育着更大的发展机遇。”5月21日,在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现场,与会嘉宾共叙乡情友谊,共话徐州发展。作为ex-英国皇家工业院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祥成院士用自己的真切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对徐州发展的关注之心。

张祥成院士是徐州人,ex-英国皇家工业院士、2009年中组部首批引进海外专家之一。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全国统招的学生,1978年2月,他顺利考入当时的南京化工学院。上世纪80年代末,他留学英国,先后在曼城理工大学、克兰费尔德理工大学、剑桥大学和雅陪公司学习和工作。

从事科研活动30多年来,他在生物传感器、植入体内纳米仿生材料、药物可控释放载体技术、功能膜材料等应用领域和产业化方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

怎么让科学更好地为工业服务是张祥成院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来了就想做点事情。”作为工业科学家,张祥成院士一直想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这一次来徐州就是希望能在进一步合作上或者是‘产学研’转化上寻求到一些突破和进展。”

“作为徐州来讲,定位大都市必须要立足于原创高端来开发本土市场。”谈到未来发展,他希望徐州在原创技术上下足功夫,因为只有原创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情感上特别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张祥成院士说,徐州未来的发展潜力一定是巨大的,他希望能在高端材料、大健康、大环保等领域为徐州多做些工作。
编辑:申玉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联系邮箱:344926228@qq.com | 邮编:2210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